要让“扁担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7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寻找供销宝藏

抚触历史温度 守护精神家园

要让“扁担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2号宝藏:扁担

宝藏档案

  上世纪40年代中期,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人凭借一颗全心全意为农服务、为山区百姓谋利益的赤诚之心,靠一根扁担起家,创办起一家供销合作社。此后,他们在极其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用行动诠释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涵义。他们爬高山、过险岭,靠着一根根扁担架起连接城乡、沟通党群关系的桥梁。无论严寒酷暑风吹日晒,他们用坚强的信念和意志、用伟大的奉献和付出创造出“扁担精神”,而这种精神最终走出林州、河南,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精神财富,并被一代代供销合作社人传承、发展、创新。


“扁担”故事讲述人

李合堂 河南林州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第五任主任

  我今年81岁,1996年退休之前,我是河南省林州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在我工作的40年间,尤其难忘1971年到1983年我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工作的13年。作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第五任主任,我亲身经历了很多事,让我对“扁担精神”有了深刻的认知。简单来说,“扁担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

  让“称盐打醋得爬山”成为历史

  石板岩坐落在太行山的一座深山里,两山夹一沟。向上看一缕天,低头看石河滩,抬头是悬崖峭壁,举步是羊肠小道。夏季洪水泛滥,冬季飞沙走石。解放前,石板岩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处货铺。群众买卖东西,都要走鲁班豁、爬刘家梯,到县城或姚村去,非常困难。因此,在石板岩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买难卖难走路难,称盐打醋得爬山,走时不见日,回来星满天。啥时山里有货铺,啥时买卖不出山。”

  1946年石板岩解放后,党和政府在这里办起了供销合作社。老前辈告诉我,刚开始建立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时只有4名职工、5间平房,算盘和秤砣都是向农民借的,扁担和篓子是从自家取的,就连柜台都是从庙里抬来的供桌充当的。他们凭着“一个扁担两个篓,一副肩膀两只手”,上山送日用品和工业品、下山收农副产品,为山区人民服务。当时资金困难,他们就上山砍柴,挑到山前卖掉,再买些商品运上山。后来,西牛良建起了转运站,他们就从县城运货到西牛良转运站,再肩挑驴驮送到石板岩,再从石板岩送到各家各户。

  上山送货对我来说非常困难。我以前一直生活在城市里,连山都很少看到。到了石板岩,抬头就是山,上山空着手还行,再挑担子就太难了。但是,在石板岩如果不挑扁担,就不算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所以,我就下定决心向老职工学习,杨启祥就是我的榜样。

  杨启祥每天都会上山送货,人送外号“爬山虎”。我第一次送货就是和杨启祥一起。当时送货的地方是王相岩上面的几个村庄,走的路是老道岩,最窄的台阶就一脚宽,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跌落悬崖。杨启祥挑了五六十斤货物,而我第一次送货,只挑了三四十斤。这之前,我曾经到老道岩体验生活,空着手上到半山腰就下来了。这一次要挑着担子上去,比登天还难。上山的时候,需要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扶着悬崖峭壁。我的两腿直打哆嗦,也只能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挪,硬挑着上去了。

  到了山上,我情绪非常低落,想着如果还在城里工作,哪用受这罪?杨启祥看到后说:“老李,咱今天来这送货,虽然很苦很累,但是换来了群众不受罪,这是最大的甜。另外,我们受的这点苦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比起来算什么?”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重新挑起担子继续向前走。这几个村庄很分散,去一个小村就得走十几里路。有的一个村是一户,有的是两三户。我们带着工业品上山,又把老百姓的农副产品带下山。去时挑一担子,回时又是一担子。从山上回到供销合作社,晚上躺在床上浑身都疼。但是一想到群众看到我们时的热情劲儿,就觉得都是值得的。

  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

  在石板岩,感受最深的就是,供销合作社上上下下都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一次,我和杨启祥在送货途中,看到一个农民挑着大粪给玉米施肥。他舀大粪的茅勺把折了不能用,就问我们:“咱们供销社有没有这个勺子?”我说有,就翻山越岭帮他取来了茅勺。

  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不管是大雪封山还是河水淹路,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要送货上山。有一年下大雨,把新修的公路、太行隧洞、到石板岩的公路全部冲垮了。群众的房屋严重漏雨,迫切需要塑料布。林州市社用汽车把塑料布运到平板桥,我们20个职工从平板桥背着塑料布穿太行隧洞,再背到石板岩,又从石板岩背到各个村庄。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管多苦多累,只要群众需要,我们都要按时送到。

  除了送货上山,我们还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石板岩农业落后,我们就从山西采购品种优良的土豆,让农民试种;为了发展山区经济,从河南南阳市南召县引来了蚕种,指导农民植桑养蚕;种药材、种果树,修水利、修公路……供销合作社给当地群众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援。那时,我带领职工背着锅、碗、粮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到山上刨鱼鳞坑、种果树,发展经济林,使车佛沟大队山果大幅度增产。为了帮助大垴村群众发展生产,我带领职工步行20多里路到大垴和群众一块挑大粪,给玉米施肥。

  在服务过程中,石板岩供销合作社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一心为民、勤俭办社、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

  将“扁担精神”发扬光大

  我刚到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工作时,居住条件十分艰苦。我和当时的主任李林洹、副主任付朝吉3个人住在一个非常窄小、四面透风的石头房内。每天除了与职工一起上山送货外,装车卸车、小修小补,从不雇人。拉货车来了 钟声一响,从主任到职工,一人一条小围裙,参加义务劳动。当时石板岩交通条件还很差,太行隧洞还没有通车,没有一条路通往山上的村庄。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走鲁班豁、爬刘家梯,到县城去进货。

  为了群众的需求,我们坚守在工作岗位,家里的老人孩子全靠妻子一个人照顾。现在想想,觉得非常愧疚。但是,值得欣慰的是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赢得了山里人的爱戴,被称为“山里人心上的供销合作社”。

  上世纪60年代,石板岩供销社被总社评为“农村商业战线上一面红旗”。1978年,我作为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代表,参加了全国财贸战线“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命名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为“大庆大寨式先进单位”,使“扁担精神”这面红旗可以高高飘扬在太行山上。

  作为一名供销合作社员工,我们要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扁担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林州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护宝传承人

河南林州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主任 杨安兴

“扁担精神”是我们的精神宝库

  石板岩供销社靠一根扁担起家,并随着时代变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多次受到各级党政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省社的表彰。

  近几年来,我们按照林州市社“精神立社、发展强社、服务兴社”的战略部署,筹集资金170余万元改造农村经营网点,打造新合作经营服务网络。改建了21个农村超市,增加了10个旅游纪念品销售点和一个加油站,新建一座冷藏保鲜库。每天出动一辆配送车、五辆三轮车沿山串村为群众送货,不论刮风下雨、大雪封山,每年社内组织上山送货不少于600余人次,送货金额达120万元。每到冬季,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每人发一双棉鞋,为他们送去温暖;每年拿出1万余元的农药,免费提供给果农,用于果树病虫害防治。

  山区有“三多”,即孤寡老人多、光棍汉多、剩余劳动力多,供销社以此为着力点,要求每个综合服务社开展“十个一”服务,如冬季为群众供应煤炭、农产品换粮油、缝纫加工、婚姻介绍、职业介绍等,专门为孤寡老人缝补衣服、被褥,并先后为200多名光棍汉介绍对象,组成家庭。介绍300多位农民到外地建筑工地打工,为山区群众找到了生活出路和致富门路。

  为了帮助农民致富,促进农业现代化,近几年我们还成立了石板岩供销社兴民林果药材和林虑山农林种植两个专业合作社,每年为山区农民推销各类干鲜果品810吨、药材230吨,总价值380万元。并将原来1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改建为扁担情生活体验馆,销售农副产品,并注册了“山扁担”和“扁担情”商标,使当地的农产品更上档次,深受消费者欢迎。将桃花洞景区一个简陋的农村网点改建成上下二层、200余平米的游客中心。现在社内仅旅游业收入就达60万元,占全社收入的50%。

  “扁担精神”是我们的精神宝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扁担精神”为标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信念,搞好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让这个精神宝库在新时期也得到进一步弘扬光大。

 

河南林州供销合作社退休职工、原办公室主任 郭德金

“扁担精神”要留住“根”守住“魂”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被顺利招收为一名基层社营业员,此后便一直在供销社工作。一次在石板岩参加培训的机会,让我切实体会到了“扁担精神”。

  1974年8月,当时的林县供销社组织青年职工在石板岩供销学校培训,每期半个月,五天学习,五天上山送货,五天总结。我第一次上山送货,肩扛30斤化肥往朝阳村送货,路过老道岩时,山又高,台阶又窄,不由得两腿打颤、浑身哆嗦,一屁股坐下来,扶着山崖、喘着粗气,再也不敢挪动半步。在同事们的帮助下,我才空手上到山顶。休息时,当时的石板岩供销社副主任李合堂给我们讲述了“扁担精神”。在他的教育下,我豁然开朗,打消了退堂鼓,每天坚持与同志们一起送货。学习回来后,一想到“扁担精神”,感觉浑身上下就有使不完的劲。同时我也有了要让“扁担精神”发扬光大的想法。

  1996年,正值石板岩供销社建社50周年,国家也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之风。经请示省社、全国总社同意,我们投资20余万元因陋就简建设了扁担精神陈列室。当时我担任林州市供销社办公室主任,负责布展工作,和办公室2名同志吃住在现场。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在当年国庆节前建成开馆。2012年1月,扁担精神纪念馆工程动工,仍由我(当时任市供销社工会主席)担任布展组组长,和市社办公室主任宋进章、市文化局原副局长彭新生3人一起负责布展。为了让展品更丰富,我们还发动老干部提供一些照片和实物等资料。2013年7月,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亲临林州视察扁担精神纪念馆,次日在安阳市召开华北、华中地区供销社主任座谈会,反复强调,让“扁担精神”成为新时期供销社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4年底我退休了,本应安享晚年,但因为单位需要,又留下来继续发挥余热,着手编纂林州供销社志。我想,我是供销社的一员老兵,也是“扁担精神”的传人,还是改革开放后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写好供销社改革发展史,讲好“扁担精神”故事,留住“根”、守住“魂”,不忘初心跟党走,继续前行立新功。


扁担精神展馆三次建设的前前后后

  “扁担精神”是河南林州三种精神瑰宝(“扁担精神”“红旗渠精神”“谷文昌精神”)之一,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品牌。2009年11月,“扁担精神”写入国务院40号文件,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再次把“扁担精神”载入史册。

  一、创办扁担精神展览馆

  1963年8月,石板岩供销社艰苦创业、勤俭办社的先进事迹见诸报端,《人民日报》《大公报》陆续登载《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和《一根扁担两根绳》等报道,石板岩供销社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命名为“全国供销社五好企业标兵”和“全国农村商业战线一面红旗”,“扁担精神”从此闻名全国。此后,前来参观学习人员逐年增多,林县(现林州市)供销社开始考虑建招待所和展览馆,以满足全国各地参观人员的食宿和学习教育需求。

  1970年,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河南省社和地区社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石板岩供销社招待所,有三排房屋共82间,窑洞5孔。1971年在后边窑洞上利用五间石板房建起了70平米的小型展览馆,展出黑白照片200余张,配有文字说明,有2名解说员负责接待讲解。截止到80年代拆除时,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学习人员6.2万人。

  二、再建扁担精神陈列室

  1996年,正值石板岩供销社建立50周年。安阳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弘扬扁担精神现场会,重新倡导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进行二次创业。于是,林州市供销社和石板岩供销社向省社、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报告,要求重新建设扁担精神展览馆。因当时社内条件有限,大家一致同意因陋就简,建个扁担精神陈列室,并得到了上级社的认可。于是就在王相岩宾馆(原石板岩供销社招待所)北边新建两层小楼,将第二层建成扁担精神陈列室,面积100平米,共投资20余万元。当时委托林县老书记杨贵找到当时的国务委员、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陈俊生题写馆名并题词。从1996年9月底建成,到2012年底,扁担精神陈列室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观学习者13万人次,同时也拉动了林州旅游业的发展。

  三、建设扁担精神纪念馆

  2001年8月,全国基层供销合作社改革现场会在林州召开,与会人员到扁担精神陈列室参观时,感到场地狭窄,设施简陋,亟需扩建。2003年7月,时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周声涛来视察时,我们提出建设扁担精神纪念馆的建议。周声涛书记向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白立忱汇报,得到肯定答复,并先拨付10万元启动资金。

  2012年初,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意见》,市社认为时机成熟,及时向总社打报告,题目是《精神立社,扁担花开红艳艳》,时任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主任杨传堂看后批示:“历史上的几个典型可以回放一下,安排报社采访,新老典型都要宣传,要见人见物见精神”。扁担精神纪念馆建设终于水到渠成。于是,市社马上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主任牵头主抓项目建设,下面分设基建组、布展组和寻找实物组。从2012年1月动工到2013年6月底竣工,集红色教育、经营、接待、服务于一体的扁担精神纪念馆终于建成,展出图片480张、实物160件。

  2013年7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王侠为扁担精神纪念馆揭牌,白立忱、周声涛等老领导也专程参观了纪念馆。现在,扁担精神纪念馆已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教育实践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传统教育基地。从建成至今,纪念馆已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和游客1960批、18万人次。

(郭德金)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叶梓采写)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