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菜园子 农家钱袋子

浙江海宁市社探索“小农户+大合作”为农创收新模式

作者:李彩琴 通讯员:孙欢天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卖黄瓜的钱发下来啦,我拿到400多元呢。”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夹山村参与“NI+菜园子”项目的农户张林观喜滋滋地说。自项目地里的黄瓜在市面下架后,村里完成核算,参与项目的农户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一份额外收入。这几天清晨,张林观又来到菜园子转悠,看着自家菜地里紫的茄子、红的番茄煞是好看,不禁喜上眉梢,它们将继黄瓜后为张林观带来另一笔收入。而他也清楚记得,几个月前,这片菜园还只是块杂草丛生的荒地。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实体化运作,海宁市供销合作社围绕为农服务宗旨和乡村振兴战略,本着“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思路,由市农合联牵头,联合相关镇、村共同试点实施了“NI+菜园子”项目,建立起“供销社+合作社+小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首个试点选在袁花镇夹山村。这里位于海宁市东部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良好;同时,这里地形坡度大,种植有难度的地块相对较多。近年来,随着当地“低小散”企业腾退和土地复垦加速,可利用的土地空间更多了,赋闲在家的劳动力也不少。今年3月,海宁市供销合作社开始项目运营,组织农民利用农村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和空余时间露天种植蔬菜。除村民自留地外,“NI+菜园”项目地按照先来后到和就近原则分配给报名农户。夹山村村委会主任陈小英说:“这个项目把荒地开垦出来,让农民参与进来,把现代农技推广开去。一方面农民收入增加了,另一方面城市居民餐桌也多了安全性高、品质好的蔬菜。”
 
  海宁市社给这片蔬菜种植基地取了富有创意的名字——“NI+菜园子”,“NI+”谐音“你家”,意为农户自己家的菜园子;“NI+”也可以视为“N+”,说明这个项目由很多农户共同参与。
 
  村民钟菊芬今年60岁,为照顾家里的病人,3年多来没有办法外出工作。夹山村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向她推荐了“NI+菜园子”项目。一想到可以种菜贴补家用,钟菊芬立即签了两分半地。她说,菜园子不仅离家近,打理起来还方便,最主要有供销合作社全程参与指导管理。
 
  原来,蔬菜种植采用“合作社+农户”方式进行,由夹山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安排品种、供应苗种、配送肥药和品牌销售,还有农技专家免费培训种植方法,农户只需要出劳动力种植即可。
 
  6月开始,蔬菜进入采收季。每天6点半到7点半,是农户向夹山村蔬菜储存室运送蔬菜的时间。按照项目要求,农户种植的蔬菜采摘后集中送交到村部,村确定人员对蔬菜称重记录,并根据销售要求进行简单分装。在称重、包装后,这些从菜园子里出来的蔬菜都被贴上了二维码标签。这是因为“NI+菜园子”已经用上了农产品全程追溯系统,消费者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全程掌握每种蔬菜的详细信息。“为了保证菜品的质量,我们将种植数量、生长情况、肥药施用等数据录入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实现种植有保障、技术有依靠、品质可追溯的科学化管理。”陈小英说。
 
  按照项目规划,蔬菜销售后的收入,在扣除基本成本后全部归农户所有。为了让蔬菜卖个好价钱,让农民获得更多收入,海宁市供销合作社发挥了自己在流通领域的优势,整合销售平台资源,开展了“接力式”营销推广。依托社属企业名特优展销公司、市农批市场,设立“NI+菜园子”农产品销售专柜;成立“NI+菜园子”品牌微商城,实现微信点单、送货上门的产销新格局;与浙江华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立业务往来,将项目农产品摆上大食堂,获取更广泛的市场口碑。数据显示,目前该项目已累计生产、销售蔬菜3万斤,首轮分红农户最多已领取600元奖励。
 
  记者了解到,目前参与项目的种植农户共有43户,种植面积20亩,其中困难党员与务工难种植户35户。海宁市农合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海宁首个利用闲置地开展蔬菜种植的项目,“NI+菜园子”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开启了“小农户+大合作”为农服务新模式。
 
  海宁这种把小农户联合起来更好对接市场的模式,也是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次创新之举。不仅受到农户的欢迎,也得到了多方认可。“现在看来,在夹山村的试点给了我们不少惊喜,我们期待成功试点后,这个项目在全镇,甚至全市全面推广的一天。”袁花镇副镇长居海明说。
 
  (责任编辑:张晓远)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