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景泰县:盐碱荒地开鱼塘生态、扶贫共赢

现场观摩景泰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

作者:鲁泉 来源:中国渔业报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9月4日,由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甘肃省农牧厅、白银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典型模式现场观摩活动在甘肃省景泰县举行。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李书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崔利锋、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妥建福、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张文、甘肃省白银市市委书记苏君等出席此次活动。

    举办此次活动是落实《2018年渔业扶贫及援疆援藏行动方案》的具体行动之一,目的是进一步总结典型模式,探索适宜盐碱水集中地区渔业扶贫发展方式,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生态修复摸索成功之路。活动期间,代表们参观了景泰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模式示范点,现场查看鱼、虾、蟹养殖情况和番茄、油葵、甘蓝等作物生长情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揭牌仪式同期举行,并举办了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典型模式推进会、研讨会和技术培训班。

    甘肃省景泰县地处黄河中上游高扬程灌溉农业区,次生盐碱化问题非常严重,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碱致贫、因碱返贫”现象十分突出。全县中重度盐碱地达16.3万亩,弃耕撂荒地6.5万亩。   

    自2016年起,景泰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盐碱地治理,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紧密合作,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并联合成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盐碱水域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与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盐碱回归水和弃耕撂荒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渔农综合利用,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景泰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取得阶段性成果,现代渔业建设呈良好发展态势,渔业助力脱贫效果逐步显现。目前,全县发展戈壁渔业19处,承载企业28家,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已达到1万亩,预计2018年水产品产量达到500万斤,实现产值7200万元。技术模式不断创新,养殖品种已从鲤鱼、草鱼等大宗品种,扩大到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河蟹、梭鲈、鳜鱼等多个品种。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稻渔综合种养、池塘养殖、流水养殖、集约化温棚养殖等多种模式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不断完善,累计带动盐碱区2000多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户户均增收2400元,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扶贫景泰典型模式已经形成。生态效益日益显现,景泰县盐碱区开挖渔塘后,周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再造新田PH值由8.8下降至8.2,盐分由1.40%下降至0.60%。

    李书民副局长对景泰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指出在景泰实施的“挖塘降水、抬土造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模式有效可行,是我国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的一个集中缩影、成功典范,为推进甘肃省以及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盐碱地渔农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做法和经验。我国盐碱地资源总量近1亿公顷,遍及19个省、市和自治区,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大力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把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开发利用作为盐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快推进。下一步,按照中央扶贫工作精神,要积极推广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扶贫典型模式(景泰),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效对接,推进精准扶贫。要紧密依靠科技力量,发挥盐碱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景泰分中心作用,加强技术攻关与平台建设,逐步解决尾水处理、病害防控、苗种检疫、节约用水、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等问题。要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推动各类扶贫资金向盐碱水渔农综合利用倾斜。要创建品牌,拓展市场,打造集养殖、加工、休闲垂钓、餐饮、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加强经验总结与分析,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服水土、接地气的产业扶贫案例,发挥典型引路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渔业扶贫工作开展。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有关省(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等各方面的代表和专家,共1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责任编辑:王子翔)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