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见成效 储备棉渐成市场“稳定器”

作者:王蕾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3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2016年4月1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国家储备棉轮换有关安排的公告》。作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今年9月30日,2018年储备棉去库存圆满收官。根据中储棉花信息中心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16年5月3日启动储备棉去库存工作以来,连续3年储备棉出库累计成交839万吨,参与竞买企业达1300余家,出库棉花的平均成交价格为14224元/吨,国内外棉价差缩小43%。3年的储备棉去库存工作不仅有效弥补了国内棉花的产需缺口,稳定了国内市场,也将内外棉价差保持在较低水平,大大提升了国内纺织企业竞争力。

  因为客观原因,未来中国棉花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面临新年度近300万吨的产需缺口,国家将如何运用好配额、储备棉这两大调控手段,满足市场供应,稳定市场预期?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分析储备棉在市场调控中的作用、探索建立市场化去库存的机制,更显得意义重大。

  精准发力 让市场在国储棉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自2014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以来,国内棉花生产逐渐向新疆集中,内地棉花生产缩减,国内产需缺口不断增大。为了保障我国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储备棉去库存采取了不限量供应,充分发挥了保供应的主力军作用。据统计,2016年度、2017年度储备棉分别成交322万吨、251万吨,占当年国内棉花用量的39%、30%。

  储备棉去库存以来,不仅弥补了国内棉花的产需缺口,保障了纺织用棉供应,还有效控制了内外棉价差,提高了纺织企业竞争力。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监测,2016年度去库存以来,内外棉价差平均为1137元/吨,低于去库存前2000元/吨的水平;国产棉纱价格总体低于主要竞争国家,最低时低于国外棉纱1000元/吨以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储备棉轮出以来,我国棉花价格平稳运行特征显著,籽棉收购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还降低了国家的财政压力,用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的财政支出趋于下降。储备棉去库存的成功实践让当年制定轮储政策时,政府有关部门面临的两难问题迎刃而解。

  “2016年,全球经济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向市场连续规模性释放储备棉库存,势必对本已脆弱的棉花市场带来严重冲击,进而危及我国棉花及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实现储备棉的有效投放?在储备棉规模性出库进入市场的同时,又如何守住棉花产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科学确定每日的轮出挂拍量及合理制定轮出底价是破解问题的核心环节?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创新储备棉轮出底价的定价机制,让市场在储备棉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保障国内棉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实力,采用‘随行就市动态确定,原则上挂牌销售底价与国内外棉花现货价格挂钩联动,由国内市场棉花现货价格指数和国际市场棉花现货价格指数各按50%的权重计算确定,每周调整一次。这样既保证了轮出底价在随行就市的同时,对内外棉价差又形成了有效制约。这样的轮储政策为我国的棉纺企业注入了竞争实力,进而激活了整个产业链,一经公布就得到了市场的积极响应。” 谈起当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储备棉去库存政策工作面临的压力,一位业内人士回忆说。

  产业发展 储备棉“压舱石”作用不可小觑

  业内有声音认为,国储棉去库存的完美收官,的确是“让市场在棉花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成功实践,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国家之所以要去库存,是因为从2011年开始实行了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并不是一种正常的储备政策。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正常的储备政策是储备棉应该起到像‘蓄水池’一样的作用,当棉花的商业库存过少时,可以放出一部分;而当商业库存过多时,再补充一些进来,以保障市场供求平衡,避免价格恐慌性大起大落对棉农和企业造成损害。而临时收储政策实施背景,是当时棉花价格从高位急剧下跌,国家为了保护棉农和纺织企业利益、稳定国内棉花市场而采取的一种非常规处理办法。”

  根据记者采访掌握的情况,虽然2014年国家取消了棉花的临时收储政策,而改为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但3年收储政策的执行还是留下了些许“后遗症”:比如约1000多万吨庞大的棉花储备库存,增加了国家财政压力。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讲,也阶段性打破了国内外棉花资源供求平衡。

  2016年—2018年,储备棉投放已累计成交超839万吨。如今,业内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我国的储备棉库存已经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但未来2—3年内,我国棉花行业的产需缺口仍在250万—300万吨。“如果我国的棉花缺口供应全部依赖进口,风险很大。尤其在中美经贸摩擦的大背景下,棉花储备的‘压舱石’作用尤为重要。”一位业界老棉花一针见血地指出。

  那么,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棉花储备政策?答案是肯定的。“以前棉花储备很大程度是为了保护棉农的利益,现在我们已经推行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这项专门保护棉农利益的政策,将来的储备棉政策应该重点倾向于为纺织产业服务,保护棉农或不再是其主要功能。”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新时代棉花储备政策的目的应该进行再梳理。就像我们平时存钱的目的最终是用来救急一样,当未来遭遇到特殊情况,比如进口棉花受限、全球棉花减产、棉花运输不畅等因素影响国内棉花供应时,就是储备棉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众所周知,我国是纺织大国,纺织又是影响就业的大行业,因此,储备棉首先应为国内纺织企业原料供应提供保障。既使目前国内纺织企业的产业链正逐渐向国外转移,但这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其次,储备棉还应起到“压舱石”的作用,防范市场风险。“足够的储备棉在手,市场就不会恐慌。如果国家可以根据纺织企业的需求而放宽进口棉配额自然最好,但一旦进口棉因突发情况受限,储备棉就可以救急。”有行业专家分析说,“最后,棉花的金融属性也日益凸显,受到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讲,拥有一定的棉花国家储备,我们也就拥有了抗风险能力以及全球棉花市场的话语权。”

  那么,棉花储备量到底多少合适呢?又如何定量?有专家认为,这需要经过市场的评估来决定。通过各方多种方法测算,目前,棉花储备量大致可以按照产需缺口来确定。“当然,这个定量也需要动态来看,根据我国棉花供求形势变化,每3—5年可以对合理储备规模重新评估,动态调整,这样也可以减轻我国财政压力。”这位专家说。

  直面风险 行业亟须储备棉政策法规

  谈到明年储备政策如何变化、如何执行,有专家建议,现有储备棉存放时间较长,品质有所下降,明年的产需缺口较大,储备陈棉最好出库。“储备棉的价格毕竟比市场上流通的新棉价格每吨低至少1000块钱,对可纺储备棉的企业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在不出任何意外的情况下,我们的轮出政策还可以和今年一样,不限量轮出,但前提是,必须实行新旧棉轮换机制,在合适时机轮入一部分新棉。这样,2018/2019年度,储备棉库存中就会有新棉补充。”他认为,若按此执行,可谓一举两得。不仅一些中低端纺织企业可以得到物美价廉的原料供应,储备棉库存还可以收一些高质量的新棉入库,作为有益补充。“这要比单纯消耗剩余的储备棉库存安全得多。”这位专家强调。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于储备棉的管理办法。”有业内人士提出建议,要完善储备棉相关的法规,让棉花储备有章可循。我国储备棉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需要常态化、机制化的管理办法,因为有了依据,行业各体系才能正常运转。“办法中需要对储备规模的确定方法、启动储备调控政策的原则等进行约定。这样,市场上就可以预期政策影响,提前做出反应,储备调控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同时,据他反映,大家还希望国家可以推行关于储备棉保质轮换的实施办法,“保证常储常新,确保储备棉的调控能力,储备棉就是国内纺织企业的‘定心丸’。”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