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党校蒋晶: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第八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习近平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夯实人才基础。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乡村振兴,要人才先行。乡村要振兴,就要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实施、推动和引领作用。乡村振兴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背景下所作出的战略部署,要使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幸福,农村生态美丽就必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人才。因为人才能够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而发展又能为人才的培养与造就提供更好的平台与支撑。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只有牢固树立人才至关重要的理念,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使人才得以发展,充分发挥人才在实施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取得乡村振兴的切实效果。

  人才短缺是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

  当前,乡村本土人才流失和在村人员素质不高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呈现出大量乡村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导致农村出现了“空巢化”“老龄化”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些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长期不敌一个月打工的收入,大批中青年农民开始进城打工或经商,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导致“三农”工作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这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限制性因素,当前,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生产、网络营销等发展现状不仅对对技术和资金有较高要求,对人才也产生庞大需求。“谁来种田”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挑战。

  大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面对乡村本土人才流失严重和在村人员素质不高这一农村普遍现状,习近平强调,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努力构建培养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并重的新格局。

  培养本土人才就是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本地人才的根在乡村,对乡村有深厚的感情和充分的了解。因此,要通过发挥各类学校基础教育作用逐步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在培养本地人才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根据其意愿以及兴趣爱好,对其进行精准的培训和培养,形成兴趣产生动力、动力驱动发展的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本土人才的目标上,要着力造就农村信息人才,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对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便为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贡献力量。习近平也强调,乡村振兴“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他们长期扎根农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本身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敬业爱乡、造福一方,带动了本地发展,作出巨大贡献”。针对农村缺少适用人才的问题,要善于自身挖潜,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就是要打好“乡情牌”,通过各种平台建设和产业支撑广揽贤才,汇聚各行各业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人才到农村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为此,首先要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为吸引人才做好制度和政策安排;其次要创新引进方式,鼓励优秀人才向三农岗位流动,近年实行的“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等做法,就是有益的尝试;再次,要加大人文关怀力度,有效帮助乡村人才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得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同时能够做到轻装上阵,真正实现人才回得来,留得住。习近平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