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书记的“牛”事业

记山西吕梁市供销合作社驻兴县乌门村“第一书记”牛继玲

作者:余晓雯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牛继玲(右)帮王油提试穿新衣。陈 佳 摄
 
 
  牛继玲与养牛户讨论养殖方法。陈 佳 摄
 
  “这是牛书记给买的新衣服,这是她发的棉被。”山西省吕梁市兴县乌门村的贫困户王油提感动地说,这些礼物都是牛书记自己节省下3000多元的工作经费买来的。
 
  王油提口中的牛书记,名叫牛继玲,2016年11月受吕梁市供销合作社的选派,到乌门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驻村第一天,牛继玲就迅速展开工作,奔走于老百姓家中,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及产业发展情况,为乌门村脱贫工作“把脉开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1  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虽然对乌门村的贫困情况早有思想准备,但在到来之后,牛继玲还是吃了一惊。
 
  乌门村是兴县最偏远的一个山村,与临县白文镇接壤,距县城40多公里。只有一条土路通往村外,路面狭窄,遇到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路面不是尘土飞扬就是泥泞不堪,很难通行。
 
  “每当雨季来临,路基塌方严重,路面坑坑洼洼,根本不能走。”贫困户马兴平回忆起之前村里的路况,感到非常无奈。
 
  要致富,必须先修路。牛继玲明白,如果路不通,农特产品运不出去、卖不掉,即使产品再多、再好,也无法增加群众收入。
 
  牛继玲苦思冥想,向县委寻路子、向政府拿规划,强力推动进村道路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来,村里共争取到资金100万余元,新修进村道路1.3公里,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及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牛书记来了以后,村里面大部分路都得到了硬化,村民上街卖特产、出去打工办事方便了很多。”村支书李春生感慨地说。
 
  “‘生态宜居’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宜居’的关键在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第一书记,应该当好村容整治的‘排头兵’,努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牛继玲说。
 
  接下来,在牛继玲的牵头下,投资4万元,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防洪排水沟;村民自筹6000元,申请财政拨款3万元,建成面积600平方米的村民活动小广场;实施村级道路亮化工程,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25盏;争取投资2.5万元,维修田间路2公里;争取财政资金6万元,新建了面积60平方米的医疗室……
 
  路宽了,灯明了,环境好了,村民的心里也亮堂了。
 
  2  做村民致富的“助推器”
 
  面对乌门村偏僻落后的山区环境,牛继玲知道,“踏平山路唱山歌”只是开始。全村仅有200多口人,耕地面积人均不足1亩,“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才是村民脱贫致富的有力保障。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牛继玲得知村内有几家人养牛,黄牛出肉率高、疾病少,一般3—6个月就能出栏。由于牛肉口感好,牛肉销路很好,每公斤能卖到120元,一头牛就能卖一万元左右。找准了扶贫产业,她便积极扶持春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黄牛养殖,并把其逐步培育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为了保证黄牛肉的营养和口感,春天和夏天把牛全部放在山上散养,冬天喂食干草。这些草料价格低廉实惠,且天然健康,用这些草料养出来的黄牛肉质最好!”说起养牛,贫困户李如海总有说不完的话,俨然变成了一位养牛专家。
 
  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扶贫思路,乌门村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品种、统一销售,并为社员免费提供技术、销售等服务,农户可在合作社务工,实现多重保障,让贫困户可以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在牛继玲的奔走下,乌门村争取到上级财政给予每头牛5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及一台价值5.8万元的农用机械,并新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养牛场,推进扶贫产业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从5、6头牛发展到100多头牛,全村养牛产业100%覆盖贫困户,贫困户户均收入由原来不足2000元增加到了3300元,而牛继玲也成了村民致富的“助推器”。
 
  3  做脱贫画卷的“描绘人”
 
  “大家快来,牛书记又请专家来上课了!”村支书李春生沙哑的声音通过广播,又一次回绕在村中。一会儿,村委会就来了大批的群众。有的人拿着笔记本,有的人还自带板凳……大家都期待着专家们带来更多的“致富经”。
 
  技能培训会、主题党日活动、召开村民会议……村委会里每天都是热热闹闹的。不仅要让村民“走进来”,牛继玲也要“走出去”,通过入户调查走访、宣传惠民政策,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农村要想富,关键靠支部,抓好脱贫攻坚离不开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我们党员要用真心和贫困群众交朋友,要真帮真扶、把‘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体现在帮扶成效上,用我的‘辛苦指数’来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牛继玲如是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她没有大包大揽,而是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一起干。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建起了一套规范的扶贫档案,规章制度全部上墙,逐步规范了村规民约。此外,她积极争取各项扶贫资金,用“外援”的杠杆撬动村支部内生动力,用短暂的“补血”激活了村组织的“造血”功能,牛继玲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让群众和村干部逐渐改变了看法,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这位牛书记真牛!”
 
  人心齐,泰山移。如今的乌门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产业发展势头喜人,贫困户也感觉生活有了奔头。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表示,自己每回一次村,村里都有变化。很多村民都说:“牛书记让乌门村变了样。”
 
  扶贫工作需要多年的努力,但只要坚实地迈出每一步,能在村民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就是欣慰和值得的。这,就是牛继玲的扶贫动力所在。
 
  (作者单位:山西省供销合作社)
 
  (责任编辑:张晓远)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