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供销社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

□ 总社农业生产资料与棉麻局局长 高 芳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销合作社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应该充分发挥系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组建一批竞争能力强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改变粗放经营模式,构建系统核心竞争力;在重点产品重点领域制订或引领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掌控标准话语权。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是引以为豪的成就。中国总体上是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去年粮食产量6.5亿吨,对14亿人口而言,这个量足够 “吃得饱”,但还没有实现大米、小麦和玉米的自给自足,大约10%的粮食还得靠进口。棉花也是如此,现有产量足够国内消费,进口棉解决结构性需求和纺织品服装出口。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全年6500万吨消费量,其中5000万吨来自水产养殖农场,占全球总量的45%,是印度的12倍。中国蔬菜水果产量和消费量在7亿吨左右,是世界总量的40%,是印度的3.8倍。
   
  我国农业年均增长速度,从1979-2012年的4.5%,下降至2013-2018年的3.8%,2018年增长3.5%。要清醒地看到,未来这样的增长速度对农业来说也是难以为继的, 因为除了政策支持、科技进步的贡献,很重要的一点是透支资源环境,如超采地下水,开垦陡坡、荒地、草原,侵占湿地以及过度施用化肥农药,这样的产能是透支未来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产能,是一种不健康、不可持续的产能。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解决农产品“有没有”、“够不够”的问题上,供销合作社是发挥了主力军(市场供应)和预备役(商业储备)作用的。1978年,供销合作社商品销售额占全国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的68.2%,农资、棉花市场份额曾达90%以上,目前仍分别在70%、50% 左右。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解决“好不好”“优不优”的问题上,供销合作社应该如何定位自己?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社成立60周年时为供销合作社改革提出顶层设计理念,就是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反映了他在依托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方面是有深厚研究和实际经验的。作为中国农业农村领域最大的一个经济组织体系,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应该继续发挥排头兵、主力军作用。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销合作社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应该充分发挥系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转变粗放的经营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形成规模优势。推动系统企业跨区域横向联合和跨层级纵向整合力度,形成供销合作社系统整体优势与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同质化竞争突出,联合发展虽有探索,但尚未真正破题。总社应做好顶层设计,对企业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从通过资产收购、股权置换、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组建一批竞争能力强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覆盖全国的经营服务网络。
   
  二是转变增长方式。2018年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仅1.2%。尽管涉农企业微利是事实,但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进程中,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助农增收,是供销合作社的分内责任。要改变粗放经营模式,构建系统核心竞争力,既要拼数量、做规模、占份额,也要攻质量、做价值、做品牌,做好做足供销合作社“中国农资”“中国棉花”的品牌价值。
   
  三是掌控标准话语权。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途径是“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开展“绿色农资”“质量兴棉”行动,推进系统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化水平明显提升。在重点产品重点领域制订或引领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服务规范。完善“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系统农资企业逐步加大农资质量追溯、农资物联网建设力度,做到“产品可识别、状态可记录、信息可查询、去向可追踪”。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