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带社建 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

□ 总社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刘崇高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总书记重要论述给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路径: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看,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看,政治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深入基层、治理基层;从供销合作社改革实践看,改革开放初期自身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上世纪末期陷入全行业亏损、网点萎缩;从推进“基层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发展看,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要求,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论述摘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理论创新的高度总结,是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围绕以习近平总书记“三农”工作论述为指针,推进“基层党建带社建”,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谈一点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乡村治理中要抓住健全乡村组织体系这个关键,要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农村组织体系,使各类组织各有其位、各司其职。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给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工作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看,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做好乡村治理,是治国安邦的重大课题,事关国家大政方针和政策能否在基层落地,事关国家治理的根基和长治久安。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看,政治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深入基层、治理基层。革命时期,通过基层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建国后农村基层治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模式。随着向市场经济转轨,从1983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的“社改乡”改革,使人民公社及其下属生产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乡镇政府机构和村委会。在本级税收不能保证全部开支、上级财政又没有补足缺口、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的情况下,为维持工作运转,不得不向农民收取“三提五统”的乡村提留、统筹,乡村治理打下了时代烙印。随着2000年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到2006年各地全部取消延续几千年的农业税,乡村治理呈现出新的特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分的一层发展活跃,统的一层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空壳村”“薄弱村”普遍存在,村党组织无钱、缺钱办事,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乡村治理面临新的难题,构建有钱办事的新载体成为新的实践呼唤。在此背景下,乡村治理组织结构向何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从供销合作社改革实践看,在受到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流通率先放开带来的冲击,自身政策性和经营性亏损增长等多重因素影响,上世纪末期陷入全行业亏损、网点萎缩。在世纪之交扭亏之后的探索发展,特别是11号文件出台之后的创新发展中,顺应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有钱办事新载体和供销合作社拓展基层服务新空间的需求,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农民合作组织的经济优势,探索出多种“基层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加强农村基层治理的有效形式。譬如,适应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供销合作社从生产供给端推动农产品经营,探索出“村支部+专业合作社”模式,如重庆万州铁峰村党支部和基层社共同兴办的猕猴桃专业合作社;适应新农村社区建设和供销社综合服务站升级,探索“村支部+综合服务社”模式,如福建的县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适应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供销合作社产业链服务,探索出“村支部+大田生产经营托管服务队”模式,如山东的大田托管;适应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和供销合作社转型发展,探索“村党支部+村级供销合作社”模式,如安徽铜陵的村级供销合作社。这些模式,正从山东、河北等向安徽、湖南、福建、重庆等地广泛推开,并不断完善,呈现蓬勃生机和活力。
   
  从推进“基层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发展看,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要求,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发挥农民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凸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平台的综合功能,密切供销合作社同农民合作组织的经济联系,增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