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清河县华艺农业合作社社员脱贫致富记

作者:郝凌峰 许金亭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近日,记者走访了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的河北省华艺农业合作社。该社的204户社员,在拥有的1300多亩土地上靠着特色种植、走出了贫困境地,过上了富裕生活……

  “合作社里大家抱团谋发展、生活一步一层天”,孝义屯村农民田保群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他说,原来“单打独斗”时,都是种的传统农作物,亩纯收入不足一千元;如今搞起了大棚特色种植,三亩大的一棚瓜果蔬菜,一年两收,往低里说,收入也有五六万元。

  “不只合作社的社员致富了,我们周边村的农民也都沾了光”,在合作社常年打工的徐阁村农民薛金山说,他家3口人,是个低保户,自从在合作社打工后,每月工资2100元,每年收入25200元,仅此一项人均就8000多元了。

  华艺合作社不但富了全体社员,也带富了周边的一些贫困群众。 

  抱团搞规模种植 拓出八方大市场

  华艺农业合作社是孝义屯村农民田国安一手兴办的。

  田国安毕业于邢台农业学校果林蔬菜专业,1981年回到家乡走上了独自创业之路。他利用学到的知识,搞起特色种植,但因没有规模,产品只能在周边吆喝着卖,费力不小,收效很是不理想。再看看一些种植瓜果蔬菜的乡亲们,也都是车推肩挑或串村或赶集市卖,有时卖不出去,白白烂掉……

  迷茫的田国安走出去参观。山东寿光的蔬菜规模种植以及远销京津冀等地的火爆场面给了他很大启发:要想发农业财,必须搞规模种植!于是他有了成立农业合作社的想法。

  几经运筹,几经奔波,田国安兴办的清河县华艺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4月正式挂牌了,并制订了《合作社章程》,其中规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等条款。

  合作社顺风顺雨的发展起来了。如今,社里已拥有旋耕机,深松机,小麦玉米收割机,拖拉机,喷灌机等30多台套,入社社员达到204户,耕地1300多亩。

  为了实现无害化种植,田国安还四处联系,并与本县的县农业园区奶牛饲养场,临西养羊场,威县肉牛饲养场签订了协议,包购他们的牛羊粪,保证了土地有了足够的有机肥。

  田国安为了把合作社办出自己的“特色”,注重与其它合作社的“差异化”种植。种的瓜果,有日本的“小玉西瓜”,甜瓜有“绿宝”、“羊角蜜”,还有“千禧果”等10多个品种。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优。推向市场就成了广大消费者的抢手货。

  “自从加入了合作社,耕地成了生金聚银致富地”,农民宋玉锁说,俺家20亩耕地,都在合作社片区,全部入了社,年年按40个股分红15万元左右,全家5口人,人均纯收入3万元,比原来高出了近10倍。

  不仅一个宋玉锁,据统计,孝义屯的204户社员,近几年家家都盖了新房,购买小轿车的户占到了95%。原来村民“穷的叮当响,光棍汉子排成行”,现在,孝义屯的姑娘也舍不得往外嫁了,在本村找对象的就占到80%以上。  

  实施紧密办社模式 风险同担利益共享

  清河县华艺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田国安接受采访时说:“办社的初心,就是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但作为带头人,光有美好的愿望是不够的,必须做好前行中的每一个细节。”

  田国安介绍说,搞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必须按照市场需求行事。我们的设施农业就是这样做的。始初是有6个暖棚,20多个冷棚,随着产品打入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市场及周边市场的扩大,合作社又把暖棚扩大至12个,冷棚扩大至66个。

  “种地的学问大着呢”田国安讲了这样一件事,他们种的30个大棚韭菜,每年只在春节前后,中秋节收割三茬,一棚韭菜,一茬收获4000多斤,三茬就收1.2万斤,批发2元一斤,3亩大的一棚韭菜就收入2.4万元,夏季不收韭菜,收“韭苔”,每棚收8000斤,每斤卖1.5元,一棚韭苔又增收1.2万元,两项相加一棚韭菜就有3.6万元的收入。

  “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田国安说,他在实践中也有过教训,刚开始忽视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授。结果受了挫。比如种黄瓜一些社员不懂得打叉,甜瓜不会压蔓,因此影响了产量。打那以后,合作社的技术夜校开办了起来,接连办了“瓜果蔬菜栽培技术”讲座,通过讲座方式,向社员们传授“瓜菜育苗”、“生物治虫”、“人工授粉”等技术,使社员们都成了现代农业的“田把式”。

  谈起合作社带头人的作用,社员们都竖起大拇哥夸赞田国安。社员王林说,天有不测风云。去年秋天一场冰雹暴雨把合作社的大棚砸了个乱七八糟,损失了60多万元,社员们脸上阴了天,心想这下完了……可田国安有与天斗,与地斗永不言败的精神,他带领社员们整理修复了被砸毁的20多个大棚,并创新种上了稀贵瓜果蔬菜,通过加强管理,春节期就上市了。其中一棚“礼品西瓜”被本县的信誉楼、家乐园两个大超市包销,收了5万多元。创新种植把造成的损失补了回来。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会受穷。作为合作社的带头人,为了大地的丰收,田国安脑子动的比别人多。比如合作社每年种植有800亩小麦,他多次找有关种子公司联系,成了几家种子的育苗基地,专门有10多名社员管理这些麦田,不断进行去杂“提纯复壮”。

  育出的小麦品种质量受到种子公司的称道,每亩比种普通小麦多卖300多元。聚少成多,这些麦田每年就为社员增收24万多元。

  开拓创新求发展 社员收入节节高

  “收获的农产品,怎么加工,如何卖?也大有学问”。华艺合用社理事长田国安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来合作社种的200多亩冷棚韭菜,秋天采摘的韭菜花以每斤3元钱的价格卖给天津一家酱菜加工厂。一次在合作社民主议事会上,讨论农产品深加工议题时,有个懂中医的社员提出将“收摘韭菜花改为采收韭菜籽”,然后自己加工韭菜粉的设想。理由是,韭菜籽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钾、钙等元素,具有温补肝肾的功效……

  根据社员们的建议,田国安又专门跑到省城一家农业科学院所向专家请教。回来后,立即购置了烘干、研磨、包装等设备,上马了韭菜籽粉加工这一增收新项目。

  去年夏天,华艺合作社带上自己加工的韭菜籽粉参加了第三届京津冀产品对接大会,这一新产品引起了参会者的极大关注,40克重的小包装,一袋卖15元,几十斤的样品当天上午就销售一空。会议期间,通过洽谈还与河北、天津两家客商签订了常年供销合同。

  创新发展天地宽。社员们算了一笔账,仅韭菜粉加工一项,每亩冷棚韭菜籽就收入4万多元。

  华艺农业合作社满怀信心向未来。当谈起会后的算时,理事长田国安回家胸有成竹地说,将全力实施三大工程:

  绿色无公害工程。将更加严格地推动绿色无公害生产,合作社今年向有关权威部门申报华艺无公害产品认证,更好地拓展自己的市场。

  特色农产品提档升级平台。坚持标准化生产,细化粮食、果蔬生产流程,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打造产品优势,并注册自己的商标,进而扩展利润空间。

  做好规模扩展工程。扩建暖棚30个、冷棚150个,瓜果蔬菜品类由现在的12种扩展到18种。吸引新社员入社,使总数达500户,土地规模经营达到3000亩以上。

  华艺合作社为群众带来了实惠,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今年1月,又被评为“河北省十佳农业合作社”。

(责任编辑:谭思嘉)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