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 初心永恒】山东蒙阴:“红色货郎”代代传 服务“三农”成主力

征途70年—供销合作社与祖国同行系列报道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

  ——习近平


高都为农服务中心。

培训农民用肥。

农民现场体验智能配肥。

  蒙阴·国之记忆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万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

  合作经济·红色基因

  蒙阴县的合作商业诞生于抗日战争中,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发展。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开展生产自救,支援抗日战争, 1942年3月,公方苓、公茂伦、公坤东在坦埠西河南村成立了第一个村级纺织合作社;1947年9月,首次成立“蒙阴县移民合作社”(为县社前身),全县村级合作社发展到157处,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区、乡、村合作社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49年,全县共有合作社286处,内容涉及医药、染织、纺织、铁木业、运输、粮油供应等。在战争年代,合作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扬“扁担精神”“推车精神”,办染织,弹棉花,建油坊,发动群众摘槐米,煮黄布,做军鞋,供应粮食,并从敌占区贩来纸张、油墨、蜡纸、药品等物品供部队和机关使用,开展伤员救治,为当地农民供应日常生活用品,低价供应粮食,平抑物价。他们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往返于山间小道,为支援前线、社员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被部队和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红色货郎”。

  新时代·不忘初心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70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社的领导下,蒙阴县供销合作社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扎根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为活跃城乡经济、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的好助手、助农增收的好帮手、服务“三农”的生力军。

  截至目前,全县系统共建为农服务中心8处,以此为依托,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果品收储、统防统治、肥水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总面积达20余万亩;“村社共建”工作成效显著,共在200 余个村(社区)共建服务项目312个;以农资、日用品经营为主的传统业务不断巩固,“县级龙头公司+乡镇直营店+村级便民店”三级一体的流通配送网络不断健全;以供销e家为依托,物流配送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紧密结合,县级电商龙头、乡村电商体验店逐步扩展,新型流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牢记为农服务职能,以合作共赢、共谋发展为主题的扶贫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无论怎样改革,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发展理念始终没有变。蒙阴县供销合作社正在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