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篇】江淮流不尽 供销情更深

征途70年—供销合作社与祖国同行系列报道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52年9月,历经风雨,供销合作社改革迈上新台阶。截至2018年,全省拥有县级以上供销合作社96个,其中市级社16个、县级社79个,全省系统职工近20万人;全省系统目前拥有社有企业1153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销售额超亿元企业588家,利润超亿元企业7家;建立配送中心625个、批发市场65个,组建基层社(含村级社)154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821个、综合服务社18576个,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合作经济联合会409个,入会会员7.96万人;全系统67895个“新网工程”经营服务网点遍布城乡,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了积极贡献。2018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4013.59亿元、利润总额64.25亿元、资产总额1411.18亿元、所有者权益382.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36%、10.42%、6.09%和7.53%。

  明确方案 推进综合改革

  明确市、县社综合改革全年目标任务,加强对各地综合改革的督查和指导。

  及时宣传、复制、推广综合改革试点省经验做法,总结完善黄山市农药集中配送、铜陵市村级供销合作社建设以及宿州市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经验。

  扎实开展规范建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专项改革试点工作。

  根据各地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或方案安排,加强对各地综合改革特别是“三会”体制建设的督查指导。

  强化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做好农资供应。全系统充分发挥网络经营优势,开展物流配送和直供业务,实行“一站式、零距离”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农业生产需要。

  拓宽农业生产服务领域。积极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托管,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服务。截至去年底,全系统已流转、托管土地436万亩,统防统治面积387.92万亩、农机作业面积275.07万亩。

  参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系统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发展,着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辉隆集团新安农资有限公司在黄山市实行农药集中配送,已累计实现配送高效低毒环保生物农药6583万元,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瓶(袋)1891万个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支付农民回收费221万元。

  大力提升农产品流通服务水平。全系统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和仓储冷链设施升级改造,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的深度广度进一步拓展。目前拥有各类经营服务网点67985个、配送中心625个、批发及专业市场65个,累计购进农产品1586.42亿元,销售农产品1726.72亿元。

  加快推进农村电商服务。全系统深入实施“供销社+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电子商务与“新网工程”实体经营网点建设融合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电商平台向行业电商平台转化。2018年,全系统电商销售额350.57亿元,同比增长64.73%。

  大力开展便民综合服务。全系统积极加强与社居委、村委会合作,重点打造一批建设标准高、服务功能全、辐射范围广的综合服务平台,并与通讯、邮政、银行、教育、医疗、卫生等部门联动,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得到政府支持、群众点赞。

  建到村里 夯实基层组织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当前改革重点,省社在着力推进村级供销合作社建设的同时,出台村级供销社考核标准及奖励试行办法,从社有资产收益中拿出600万元给予示范村级社奖励。目前,全系统基层社服务领域实现了从农村流通领域向土地流转托管、农业科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文体娱乐、养老幼教、劳动就业等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和农村电商服务拓展。全系统共有基层社1546个,其中,村级供销合作社384个;入社社员 8.84万人,其中农民社员6.49万人;共有专业合作社5821个,带动农户80.18万人;创办综合服务社18576家。

  壮大龙头 带动社企转型

  加快调转促步伐。一方面调整优化经营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认真分析研判形势,排查风险隐患,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化解资金风险。去年,省社投资企业实现销售额428.49亿元、利润总额8.97亿元、资产总额404.8亿元、所有者权益94.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61%、21.06%、1.19%和4.65%。

  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全系统充分发挥企业优势,综合运用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融资工具推进企业扩张,创新资本运营方式,多层次对接资本市场。

  壮大龙头企业方阵。全系统通过强化指导、新网工程和农发项目带动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社有企业集群。截至去年底,全系统1153家社有企业中,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个、省部级98个、省社级180个、市级及以下121个。

  发挥优势 参与脱贫攻坚

  抓好系统扶贫。省社加强与贫困村村“两委”合作,实行村社共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吸纳贫困户成为社员,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截至去年底,全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94户;带动农户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966户。同时,省社建立电子商务发展基金,并依托“新网工程”建设契机,开展县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结合贫困地区产业特色,省社依托辉隆集团与当地合作发展现代农业,分别在全椒、临泉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发金寨茶旅扶贫项目助推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加强农村电商平台建设,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促进贫困茶农增收。截至去年底,全系统累计支持扶贫的项目达120多个、资金2800万元。

  抓好定点帮扶。省社作为省直对口帮扶牵头单位,建立8家省直帮扶单位定期联络机制,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同时开展帮扶干部专题培训,编印帮扶手册,定期听取派驻干部扶贫汇报,充实派驻力量。2018年,省社累计投入资金117万元,扶持建设项目5个。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70年发展历程

  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源于1927年10月,成立于皖西革命根据地的生产及消费合作社。随后新四军在淮南、淮北、皖江3个抗日根据地广泛建立合作社,这些合作社有效地打破了经济封锁、活跃了物资交流、促进了根据地的生产发展、保障了物资供应、支援了革命战争。

  1949年6月,组建了皖南合作总社。

  1950年5月,成立了皖北合作总社。

  1952年9月,皖南、皖北两家合作总社在合肥合并,成立安徽省合作总社。当时,合作社在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促进工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工农联盟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4年9月,安徽省合作总社更名为安徽省供销合作社。“一五”期间,安徽省供销合作事业快速发展,在带动农民入社、完成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抗洪救灾、农产品购销等方面发挥出显著作用。其后,供销合作社进入曲折发展期。

  1958年和1970年,两次与商业局合并。

  1975年9月,又从商业局析出。

  1983年2月,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更名为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由行政单位改为经济组织。随之进入了以恢复“三性、五突破、六发展”为内容的阶段性改革。

  20世纪90年代,供销合作社发展进入低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21世纪初,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改革取得突破,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网络建设逐步加快。这一轮改革,促进了安徽省供销合作事业的飞速发展,使安徽供销合作社在全国系统内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安徽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15年以来,随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全省合作社系统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网络建设、为农服务、社有企业发展水平都迈上了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