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罗甸县社: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2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讲述:贵州省罗甸县党组书记、主任 昌成昀 整理:本报记者 叶 梓 通讯员 张 靖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近年来,贵州省罗甸县供销合作社紧抓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在帮扶村开展葡萄种植,并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农资等服务,逐步形成了“供销合作社(公司)服务+合作社生产加工+互联网营销”的模式,让葡萄产业真正成为解决该村贫困群众长远脱贫的长效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近年来,贵州省罗甸县供销合作社紧抓精准扶贫,在省供销合作社的引导下,不断加大对扶贫的投入,完善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以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的贫困村脱贫致富,扶贫效果显著提升。
 
  自2018年2月以来,罗甸县社挂帮沫阳镇跃进村。县社紧扣村情民意、精心谋划,通过全域排查走访,了解到该村脱贫攻坚长效产业“短板”较多。为此,县社党组高度重视,不仅多次实地查看了当地土地资源,了解当地气候民情,还召开群众会征求贫困群众发展意愿。当得知当地野生山葡萄较多,县社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发展葡萄种植”,干部群众一致同意“这个可以试一试”。县社积极与村“两委”沟通,就葡萄种植开展了深入的分析,达成推进产业发展思想共识。此外,县社多次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到村做品种规划,并与同样没有长效产业支撑的邻居村(先锋村)共同商讨葡萄产业发展事宜,最后结合土质气候、后期管理难度、种植投入、市场销售和市场前景等,一致选择了适宜不同海拔种植、管理简单、市场前景较好、产量高的鲜食和酿酒两用高山葡萄品种,共同申报了葡萄产业项目128.5亩。
 
  长期以来,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跃进村的贫困群众对农村发展经果林解决长远增收问题主动性不够,村组干部们虽然想法多,但在实际行动时还存在不敢主动出击、带领群众方式不多等问题。为了扎实推进葡萄产业落地,激发推进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县社党组积极联系,明确了由专人带领帮扶村7名群众和村干部到湖南芷江县考察高山葡萄种植。通过2天的实地参观学习及与当地种植户交流,大家了解了葡萄品种特性、种植技术和市场销售等情况,在现场考察了当地“万亩荒山良田变葡萄园”“百年葡萄树丰采依旧硕果丰收”,群众在思想上受到了启发,开了眼界,从思想上破除了干部群众在产业发展上“怕”的难题,走出了第一步。经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深入动员,帮群众算经济账等,46户贫困户报名参与葡萄种植项目。
 
  葡萄产业想要真正做起来,依然困难重重。由于该葡萄种植项目属于先建后补项目,在实施中,因为当地没有水泥柱、钢丝等设施物资售卖,群众购买较为困难。为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县社党组积极提供经费支持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组织群众代表先后到贵阳、惠水等地实地洽谈物资购买运输事宜。由于葡萄种植亩投入预算达2000多元,大部分群众家庭较为困难,自筹资金不足,部分群众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为了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县社党组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同意由下属企业社员股金服务社无偿调剂资金16.3万元,帮助群众解决购买物资所需资金。在葡萄园的建设上,县社主动对接,从湖南邀请葡萄种植技术人员到村蹲点指导建设葡萄园,解决群众技术上的难题,为项目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葡萄种植户采取“户帮户,人帮人”的方式,短短两个月,大手拉小手、齐心齐力,葡萄产业项目得以顺利建设完工并通过验收。
 
  产业发展后续技术服务跟踪和市场产销对接,是解决老百姓最担心的管不好、买不了难题及产业是否能长远发展的关键。因此,县社除了提供相应的农业服务之外,还积极做好“供”和“销”。县社主动跟进、主动服务,针对葡萄种植各阶段田间管理问题,制定了技术服务方案。截至目前,共组织葡萄种植户田间培训8次,无偿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病害防治药品300包。党组成员多次到田间查看葡萄长势,动员群众强化田间管理,用心用情推进产业发展。县社还明确,今后,由下属农资公司长期帮助跃进村葡萄产业发展,确保葡萄种植户长期能拿到最安全高效、价格最优惠的农资,由下属股金服务社帮助葡萄种植户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下属湖城电子商务公司也为葡萄产业明年挂果上市初步制定了品牌包装和销售方案。
 
  下一步,县社将以“三位一体”建设运作方式,动员群众成立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供销合作社(公司)服务+合作社生产加工+互联网营销”的模式,让葡萄产业真正成为解决该村贫困群众长远脱贫的长效支柱产业之一。
 
 
  (责任编辑:张晓远)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