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篇】不断创新再出发

征途70年—供销合作社与祖国同行系列报道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3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成立于1949年2月,无论初创时期恢复经济、巩固政权,计划经济时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发挥职能、繁荣市场,市社在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上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70年来,市社性质和管理体制几经变更、几分几合,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

  历经70年的改革发展,天津市供销合作社发展活力、经济实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了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构建起了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四大现代流通骨干网络,并不断向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健康养老、冷链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开拓,形成了集商品经营、资产经营、生产加工、电子商务、合作金融等多位一体的经营格局。系统组织机构健全,下辖13个直属企业,12个区级社。2018年,全系统实现销售总额230.12亿元,零售额101亿元,利润1.71亿元,上缴国家税费近10亿元。

  抓基层打基础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改造,注重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基层组织不断壮大,为农服务前沿阵地进一步巩固。各区社采取多种形式重组再造基层社,按照综合实力强、服务功能全、与农民利益联结紧的要求,领办创办了一批带动能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把市社的组织、网络、品牌等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机制等优势相结合,推动组建区域型综合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着力打造了一批建设标准高、服务功能全、群众评价好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和社区中心。

  截至目前,全系统累计新建和提升改造基层社114个,创办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86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9个,建设农村综合服务社601个,进一步完善了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

  发展农村电商  提升现代化流通水平

  市区两级社电子商务公司整体布局、联动发展,对接总社供销e家,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各区社对原有连锁经营服务网络进行了新一轮提升改造,流通网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营设施进一步升级,同时也将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手段融入全网络建设之中,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全系统日用消费品经营总面积达42.7万平方米,万平方米及以上大型超市卖场20个,两千平方米以上的中型超市23个,集实体店、电子商务、农产品销售、快递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共335个。宝坻劝宝、宁河家乐、静海百货百业、西青百顺等龙头企业经营规模超亿元;中型以上超市基本实现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一体化;乡镇所在地和较大自然村的连锁店都增加了邮政代理、代购代缴、快递收发等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农村消费升级,繁荣了城乡经济。

  全方位拓展  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在深入分析天津市情、农情和市社社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市社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对未来几年供销合作社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作出全面规划和总体安排,各区社按照行动方案统一部署,在农村产业融合、提升网络功能、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基层组织融合发展等方面定规划、拿举措,积极融入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秉承服务宗旨,系统农资经营企业紧紧围绕农资供应,以“配送中心”为龙头,积极构建农资经营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农资”建设。各区社以日用品网络、冷链物流设施、新建市场项目为基础,推进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和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

  目前,全系统先后组建了16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已建成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14个,冷链物流仓储设施面积达7万平方米,年农产品购销总额超50亿元。宝坻区社积极推进总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试点任务,探索城市供销合作社土地托管新模式,千亩水稻示范园项目试种成功;蔬菜基地、中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投产;净菜加工产品已投放各大卖场。劝宝农产品品牌达38种,产业链上游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下游对接全区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农产品流通覆盖全区,辐射京津冀,年销售实现1.5亿元。


历届社员代表大会情况

  1964年6月,天津市供销合作社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召开。 1985年7月,市社联合社第四届社员代表大会召开。 2018年11月,市社第五届社员代表大会召开。


天津市供销合作社七十年发展历程

  1958年,天津市供销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制合作商业改为国营商业,1962年恢复合作商业,1965年又改为国营商业,1975年恢复合作商业,1977年又宣布为全民所有制,1982年后贯彻中央3个一号文件逐步恢复为集体所有制。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施改革开放为标志来划分,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

  30年发展历程,市社经历了初创时期的支援前线恢复生产,经历了公私合营改造的组织壮大,经历了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变革的快速发展。几分几合,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特性、经营架构、发展模式、职能任务得到了全面确立,市社、区县社、基层社、直属企业架构清晰、职能明确,5000多个经营网点遍布全市;经营门类基本涵盖了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用百货、农业生产资料、果品食杂、物资回收、土产杂品、棉麻针纺成为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供销、加工、储藏、运输、食宿等完整的经营体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成为农村商业的主体和沟通城乡经济的主要桥梁,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充分信赖。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

  一是转轨阵痛阶段(1978年-1994年)。计划经济向初步市场经济过渡,随着各种新型经济组织的迅速崛起,市社经营格局、组织体系和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被打破,果品、土产杂品、绳麻、传统百货、五金交电等一些传统的经营业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出现大幅下滑,系统全面亏损,市社进入了最困难的阶段。

  二是调整恢复阶段(1995年-2004年)。市场经济逐步形成,市社从低谷起步爬坡。国务院中发〔1995〕5号和国发〔1999〕5号两个5号文件先后出台,市社确定了“资产重组、减员减债、调整结构、转换机制、开拓经营、加强管理”的工作思路,核减银行债务,重组改制社有企业,遏制了亏损局面。2002年,市社确定了“建网络、改体制、上项目、搞联合”12字发展思路,加速改革开放步伐,开拓经营发展空间,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了逐年递增。

  三是发展转型阶段(2005年-2014年)。2005年,按照津政发〔2005〕44号、50号文件精神,市社推进以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进乡村、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镇、农副产品进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三进工程”建设,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随着国发〔2009〕40号和津政发〔2010〕25号文件出台,确立了“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深化改革、完善机制”的发展思路,市社在网络提升、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基层组织再造、机制变革等方面下功夫,经营和创效能力实现了较快提升。

  四是推进综合改革阶段(2015年-至今)。2015年中发〔2015〕11号和津党发〔2015〕28号文件的先后出台,明确了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市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加快推进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经营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规模效益不断攀升。

  (责任编辑:任智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