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节水抗旱稻不能只靠无形之手

作者:胡立刚 杨丹丹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笔者关注节水抗旱稻多年,近日去安徽蚌埠参加长三角节水抗旱稻发展论坛,看到传统玉米种植区呈现出稻浪滚滚的别样景象,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种植大户、学者对于节水抗旱稻在经济和生态价值方面的高度评价,印象深刻。

  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节水抗旱稻种植模式:一是旱地旱直播旱管,按照种植大户的说法,是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第二种是水田旱直播旱管,即水田改种节水抗旱稻。旱地旱直播旱管只要保证播种期、分蘖期、灌浆期三个环节过一遍水,水田旱直播旱管则是在上述三个时期灌一次水。蚌埠市怀远县种植大户告诉笔者,传统是一茬玉米一茬小麦,改成节水抗旱稻后,变成一茬稻子一茬小麦,因为成本低、产值高,效益提高比较明显。

  曾经,追求高产是政府和水稻种植户保障粮食安全和效益的最大动力,在新形势下,追求综合效益成了最大动力。政府主管部门和种植户形成了共识,通过综合评价产量、品质、种植成本选择种植模式、产业结构。即便不考虑节水,相对于超级稻及常规稻,旱直播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也有两大优势:一是节水、省人工,节约了种植成本;二是大米品质好、售价高。

  怀远县玉米、糯稻种植大户改种“旱优73”节水抗旱稻便是因为上述两大优势。数据显示,玉米改种“旱优73”,每亩节约成本250元左右,按照每亩一千斤产量,比这些地区种普通玉米的效益翻了一番,而且比种粳糯稻易管理。

  笔者通过多个种植大户了解到,不仅是安徽省,各地的种植大户都肯定,节水抗旱稻旱地旱直播旱管每亩产量可稳定在1200斤以上,最高的达1400斤,水田旱直播旱管亩产是1300斤至1500斤,无论怎么算,种一亩抗旱稻的效益至少是种两至三亩玉米的效益,何况抗旱稻米质好,附加值潜力远超玉米。

  笔者从上海市农科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获悉,今年四月,“旱优73”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金奖,还被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组委会授予“最受喜爱的十大优质稻米品种”,在安徽省,“旱优73”被评为2018年安徽省优质食味品质籼稻品种。这几个奖项的含金量得到了市场的呼应。笔者发现,在怀远县,“旱优73”稻谷收购价比国家收购价每斤高出五分钱,因为种植面积还不够大,大米加工企业担心种植户不能按照事先说好的量供应。

  如果说种植户、大米加工企业站在直观效益层面看待节水抗旱稻,生态学专家、学者则站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审视节水抗旱稻的优越性。节水带来的减肥减药和减少面源污染是有目共睹的,与此同时,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显示,节水灌溉消减甲烷51%,旱管旱种能使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0%。中国是水稻种植大国,选用节水抗旱稻,必将有利于中国生态环境改善,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综上所述,节水抗旱稻既有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也有较高的社会效益。正因为如此,安徽省各级政府积极作为,在以蚌埠为代表的传统玉米种植区把推广节水抗旱稻当成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推动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转型的抓手。2019年,安徽节水抗旱稻面积超过了100万亩,几乎占了全国节水抗旱稻的半壁江山。

  笔者曾走访过“望天田”面积大的一些南方省份,这些地方的种植户也非常欢迎节水抗旱稻。2018年,农业农村部启动节水抗旱稻国家区域试验,为各地推广节水抗旱稻打开了大门。

  但节水抗旱稻要真正有效推广开来,也面临一些具体挑战。笔者通过各地种植大户了解到,节水抗旱稻虽然节水、稳产、品质好,但毕竟是需要过三次水的,得有基本灌溉设施,这是其一。其二,利用节水抗旱稻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形成产业链,而烘干、储藏等基础设施离不开政府的投入。

  可以说,种植大户分析的两大原因是给基层政府出了两道题,等着基层干部拿出答案。笔者认为,国家连年在农业基础设施领域投入大量的财力,完善基本灌溉设施是地方政府应该做也能够做好的工作,至于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大抓手和突破口,不管节水抗旱稻的效益能否快速体现,至少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引进推广。

  当然,在推广节水抗旱稻的同时,也要避免两个方面的倾向:一是推广节水抗旱稻不能只靠市场无形之手,各级地方政府要自觉勤政,站在一方土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节水抗旱稻推广问题,扶贫的好产业、乡村振兴的好抓手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科学调研、勇敢尝试才能捕捉到更多振兴的机会。二是不能用有形之手替代无形之手,政府要做的主要是打通障碍、科学引导,要把种与不种、种多大面积等决定权交给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这些决定未来农业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责任编辑:谭思嘉)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