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现存问题与破解思路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付彦芬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3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管五改”中的改造厕所、管理粪便,到上世纪90年代发明和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到21世纪初由政府主导建设卫生厕所,再到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厕所革命”倡议,厕所问题一直是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环境卫生的重要因素,同时卫生厕所建设也是农村环境改善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到2017年底,全国2.655亿农户中,有2.170亿户用上了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81.74%。农村厕所革命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以及江西、广西等,卫生厕所普及率大于90%,大部分属东部地区;青海、重庆、贵州、新疆、陕西、西藏及山西,卫生厕所普及率小于60%,大部分为西部地区。其中上海市基本实现城镇化,不再进行有规模的厕所建设活动;西藏则只是近些年伴随“厕所革命”推进,才开始示范建设卫生厕所。

  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居住集中,经济较发达,城镇化率较高,基本上不再需要大规模的农村改厕,主要是升级改造和查缺补漏,探索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保持可持续的运营管理。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是国家农村改厕重点地区,中部大多是人口大省,对卫生厕所普及率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除了卫生厕所普及率高的上述地区,还包括重庆和新疆建设兵团,均属于城镇化率较高的地区或气候温暖的地区,较高质量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占比高,一些地方甚至进行过两次、多次改厕;东北和西北的一些省区,虽然卫生厕所普及率并不是最低,但无害化卫生厕所占比低。

  城镇化率高,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了较高质量的无害化卫生厕所,主要是完整下水道水冲式;气候温暖地区相对水资源丰富,改厕类型比较成熟、技术完善,三格式厕所普及较多;由于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室外厕所难以提供有效的防冻措施,寒冷地区、缺水地区免水冲的卫生厕所类型不够完善,导致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较低。需要通过厕所入室、完善卫生旱厕技术来改造非卫生的厕所。

  卫生厕所普及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东部地区,内部各县市之间差距较小;中西部省区,内部差距较大,如安徽省的皖北地区的卫生厕所普及率明显比皖南地区低,四川省东西部差异明显,甘孜、凉山、阿坝等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低;其他如内蒙古、青海省的各县之间也都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一般来讲,距离城市较近、居住集中且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卫生厕所普及率较高;居住偏远、贫困地区,群众缺乏改厕的主动性,还有一些县市存在改厕盲区,农民甚至没有见到过卫生厕所,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激励改厕。

  目前的《农村户厕卫生规范》(GB19379)是2012年修订后颁布的,推荐6种无害化厕所类型,包括三格式、双瓮式、三联通式沼气池、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和具有完整上下水道系统及污水处理设施的水冲式厕所。这些类型中,前5种是粪便处理后再利用的形式,水冲式厕所则需要与城市下水道系统连接;粪尿分集式、双坑交替式是免水冲卫生旱厕形式。

  伴随“厕所革命”的推进和农民要求的提升,现有技术类型难以满足不同需求。如一些“农家乐”发达的旅游村等,不再利用粪肥但没有条件建设和连接污水处理系统,可考虑建设以村、联户形式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或清运后粪污处理设施;一些进行过无害化厕所改造的农村可采用去除氮、磷的方法,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一些农户因缺乏原料,三联通式沼气池厕所无法正常使用,要探讨技术改良再利用的方式;卫生旱厕难以保持卫生,管理不便,寒冷地区水冲厕所如果不入室,难以从技术上彻底解决冲水的防冻问题。干旱、寒冷地区可采用优化的复合菌种(EM菌)来消解粪便。

  卫生厕所要“三分建、七分管”,重点在管理,难点在维护。需要开展技术指导、卫生评比、组织社会化管护等,建立可持续用厕管厕机制。

  虽然卫生厕所要求没有粪便暴露、没有臭味、没有渗漏,保证卫生、防控疾病,但远没有达到“厕所革命”的要求。“小厕所,大民生”,厕所体现着文明,体现着人的尊严。厕所革命是要将厕所变成方便、舒适、卫生、安全的享受之地。

  “厕所革命”有助于推动乡村文明与振兴,厕所入室是厕所革命的最终目标。需要对农民深化宣传教育,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技术创新、企业参与,建立良好的社会化服务等,令“厕所革命”成为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谭思嘉)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