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供销合作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济宁市供销社的几项工作

  (一)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解决农地面积小、农机作业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市供销社不断深化完善土地托管服务工作,以嘉祥、曲阜、汶上为试点,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预期收益或现金入股,村集体以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土地经营权预期收益、水利电力设施和项目资金入股,供销社以现金、服务设施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整合土地成方连片,实行集中统一经营和保底+分红的利益分配模式,或分散种植、统一服务,按交易量分红模式。在优先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了村集体收入增加,提升了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种植,实现了农业绿色发展。目前,我们已注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13家。除土地股份合作社外,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各类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培育示范社,引导合作社与为农服务中心对接,开展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股份制企业,承接涉农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合作社生产经营和服务带动农户的能力。近几年来,供销社直接领办农民合作社及其联合社160余家,各级示范社40余家。

  (二)建设村级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党支部+村级供销合作社”模式,推进村级供销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信用互助三社融合发展,把经济成分植根于农村,把供销社建在服务的端口,建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建立广泛的利益联结。村级供销合作社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农民大户等入股,主体形式多样,实行综合经营,根据实际需求,开展生活日用品销售、农资供应;对接为农服务中心、农产品加工仓储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产业发展与农民联结;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打造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开展农村合作金融、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特色服务,打通为农服务的最后一百米。为推进这项工作,金乡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行“党支部+村级供销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两办下发《关于推行“党支部+村级供销合作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规划,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对镇街的综合考核,拟用三年时间在全县全面推开,建立起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村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汶上县供销社联合农业农村局、粮食和煤炭事业发展中心、农业机械产业发展中心制定下发《关于组建紧密型农业服务联合体的实施方案》,采取部门指导,供销出资、龙头带动、社员参与、集团管理的办法,由县社出资,注册有限公司,挂牌“汶上县农业服务联合体”,以整合系统内及社会资源,构建为农服务综合体,为村级供销社服务体作支撑,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目前,全市已建村级供销社13家,年底建成村级供销社30个,3年建设村级供销社500家。

  (三)建设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从2013年以来,我们集中精力、财力,在涉农乡镇建设了一批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规划服务半径3公里,服务面积3-5万亩,设置6+1服务功能(农资供应及配方施肥、农机服务、烘干仓储、统防统治、粮食销售、农民培训+涉农服务窗口),今年,以济宁供销集团农业服务公司为主体,投资近300万元购置了先进无人植保飞机30架,整合系统内外共300余架植保无人机,成立济宁供销银鸢飞防大队,组建济宁供销飞防联盟,开展区域性无人机飞防联合作业。截至目前,建成为农服务中心80处,托管服务面积225万亩,拥有仓储能力15万吨,日烘干能力4000吨,大中型机械4000余台套,飞防面积125万亩,智能配肥面积91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5060亩,培训农民社员4.4万人次,夏秋期间,依托为农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粮食收购、烘干、仓储、销售等业务,累计收储销售粮食20余万吨,在农业生产服务、助农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数据中心。与农信通等公司合作,按照“互联网+”的战略思维,探索搭建集“数据集成、实时更新、在线服务、信息检索”于一体的供销社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物联物通、信息共享,推进农业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

  (五)规范发展农村信用互助业务。按照《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管理办法》(鲁金监〔2019〕6号),在专业合作社和村级供销合作社内部发展农村信用互助业务。加强与农行、建行、济宁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协作,依托村级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引领专业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网点下伸、服务下沉,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相辅相成,助力乡村振兴。

  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农业农业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是农地面积小、作业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效率不高;生产关系滞后,不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要求,需进一步改革调整。“合作制+产业化+新型业态”是解决当前问题和矛盾,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合作制是基础,要以合作制推进规模化,解决农地面积小、作业分散难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协调服务作用,农村党员先进带动作用,供销社示范引领作用,培育各类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积极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村级供销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领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产业化是关键,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完善产、加、销各链条环节服务内容,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做好产业链条衔接,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基本形成产业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联结紧密的产业链,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加工业、冷藏业,发展二产,强化三产,服务一产,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从一产提质增效中获得效益,从二三产发展增值中分享利润。新兴业态是保障,要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推动区块链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农村信息终端平台,建成集信息服务、种植指导、安排生产于一体的高度完备、精准的计划生产体系。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明确和警惕以下几点:1、土地流转不能等同于农业规模化。流转是买断农民的经营权、收益权的行为,不能代表规模化。真正的农业规模化应该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农民不离岗、不离职,与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2、警惕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业,带来非粮化、非农化现象,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带来农业退化。3、警惕个别乡镇政府、村“两委”在组织土地流转中有囤地现象,协调农户土地后高价转租,赚取差额利润,损害农户利益。

  同时,面对供销合作社共有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一是各级供销社尤其是基层社存在人才匮乏、人员老化、后继乏人的现象,后备力量不足,急需建立有效的吸引人才机制或制定有效的配套政策。应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增设公益性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选聘专业人才进入供销社队伍。
  二是投入不足,带动服务能力不足。供销社及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自有资本较少、社会融资能力弱,贷款难现象普遍;先进大型机械购置不足,先进技术不足,服务层次低,带动作用不明显,制约了为农服务拓展与深化。应加强供销社及各类经营主体组织建设、物质装备建设,提升专业化、科技化服务能力和装备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互助业务。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政及社会支持农业的总量、力度虽然逐年增加,但相对农业需求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涉农资金整合后,供销社争取资金支持困难,为农服务中心、村级供销合作社建设等资金严重不足,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困难。同时,供销社发展中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社属企业规模偏小、农民参与程度不够,与办成“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等矛盾和问题,迫切要求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来解决。

(责任编辑:谭思嘉)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