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福泉市社:“三个三”做好乡村振兴文章

作者:李春奎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4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近年来,贵州省福泉市供销合作社在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过程中,立足农村产业革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造,以“三产融合”“三双模式”“ 三大平台”等“3个三”为载体,着力作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
 
  “三产融合”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新乡村
 
  在深化综合改革过程中,福泉市社在黄丝江边农业综合体实施省社委托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改革试点。一是建成黄丝江边寨6000平方米以色列智能大棚和200亩钢架连体大棚为核心,做好示范引领。同时,采取“公司+合作社+大户”的模式,流转闲置土地发展种植辣椒、大福姜、蔬菜、莲藕等2万余亩,形成规模化产业基地,做强一产。二是在黄丝江边建成300平方米标准冷库和年产5000公斤果酒加工厂加工果酒,注册成立滋军食品加工厂,吸纳贫困户就业,生产面条、米粉、饼干等配送到中小学、军营和超市等,做实二产。三是引进省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投资5亿元建设温泉康养项目,聚焦盘活资源,完善田园综合体设施,积极塑造旅游品牌形象,让黄丝江边成为享誉全国的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自然体验地,做优三产,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黄丝,使该综合体项目提质增效。
 
  “三双模式”
 
  抓好发展兴旺产业调结构
 
  一是以“双公司”实现合作共建。由国有平台公司负责土地流转和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此为股份与投资生产的企业按比例占股分红,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确保财政资金不流失,持续做大国有资产规模的同时,搭建平台吸引龙头企业进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联合体。龙头企业围绕当前主导产业,利用自身技术、市场等优势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散户等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调整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二是“双订单”打通产销渠道。聚焦“种得下、种得好”,向市场承接生产订单。在福泉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意见》,明确农业产业发展财政奖补标准的基础上,由平台公司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签订生产订单,并提供育种育苗、田间管理、疫病防治等,明确种植养殖品种、产业规模、产出标准等要求,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田间地头就能“接单”。聚焦“销得出、卖得好”,销售订单解决“怎么卖”的问题,由平台公司与龙头企业签订销售订单,市场上扬向好时,以市场价收购,市场价低于生产成本时,按照生产成本上浮20%的标准进行保底收购,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做强农业产业。采取政府补贴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等购买自然灾害保险和重要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健全保险理赔机制,畅通理赔渠道,确保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旱涝保收”,全面消除后顾之忧。确保在产品在市场价格低迷时稳赚、市场上扬时多赚,从而降低农业风险。
 
  “三大平台”
 
  提升服务助农增收富乡村
 
  一是充分利用市供销合作社建成的“福泉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培训平台,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该培训基地与大专院校、农业科技部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联合合作,共开展农技培训8期,培训800余人次;派出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0余人次,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二是抓好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县级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和5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与蔬菜、粮油、肉类等企业对接,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本地农产品借网出山,同时完善了农村物流、集中配送等工作,解决了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抓好“农合联”组织平台。市社为“农合联”做好服务,“农合联”带动全市其他经济组织一同服务好“三农”工作。福泉市农合联目前会员总数已达95个,占全市农业经济组织的30%,带动农户1084户3242人。通过“农合联”平台,建立了农产品种植技术、销售、服务数据库,构建信息双向互动的交流渠道,通过定期发布政策信息、农业科普信息、购销信息、气象信息等服务工作,各农业市场主体抱团发展,提高了市场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助农增收富裕乡村效果明显提升。
 
  (责任编辑:张晓远)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