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轻雷落万丝,武义风物是茶叶

作者:王勇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06年第01期T3版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0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编者按:中国有1000多个产茶县,名茶数不胜数,有些茶因为其产地而闻名,有些地方却因茶叶而名扬远方。不管是谁因为谁而出名,要在全国茶叶市场上占具一席之地,没有扎扎实实的实力是绝对不现实的。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曾经辉煌过的一大批历史名茶,不少却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去。一些充满活力的新茶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新宠,浙江武义的茶叶就是这样其中之一。
    都说茶乡有的是好山好水,武义地处江南,江南的风光和人文在这样一个并不如苏杭闻名的小城里,也许更有一番风味吧!

茶乡映象

有机茶泡出来“绿色GDP”

    前些日子,跟在杭州读研究生的同学通了电话。同学之间长时间不见了,总要聊聊彼此的近况。已经是研究生3年级的同学,现在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着毕业论文,但是心情总是不能平静,因为就要毕业了,毕业以后做什么,他多少也有些迷茫。迷茫的当然不止他一个,他的舍友们也都跟他一样,是继续读书还是找份工作,去哪读书,读什么专业,读了以后会有多大帮助,去哪工作,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能找到好工作吗?每个人都有很多想法,每个人也都为这些想法感到头疼。但是有一点在宿舍里却是出奇地统一,就是大家都报考了公务员。
    同学他们要参加的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97个部门招考8662个公务员职位,报名的人数就有近100万人,通过审核的考生也有接近40万,而去年的全国报名人数还是54万。前两天考试成绩终于出来了,还没来得及问同学成绩,就从另外一个朋友那里得知,国家人事部网站因为同一时段查阅分数的人太多,点击率过高网络堵塞长达7个小时。由此可见,报考人数和关心成绩的人该有多少啊。大学毕业,找份好工作是越来越不容易了,于是报考工资待遇可观、工作又稳定、社会地位也不低的公务员就成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共同的选择。不少人站出来分析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80生人”的“温室情节”。80一代人看听了这样的评价,多半会嗤之以鼻,笑话这些分析人士只会用喊口号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的,其实连问题的边角都没碰到,“公务员”能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职业,难道不能说明这项工作比其他工作具有更高的“含金量”吗?
    相对于专家们的“冷静”来说,学生们还是比较务实的,他们清楚与企业的不稳定相比,公务员工作不但稳定,收入也稳定,再加上有各种各样的“补助”,还是很有“钱”途的,而在住房、工资福利、退休养老等等各个方面又有超乎完备的保障体系,再加上工作比较“清闲”,放着这样的工作不去做,还要去做什么呢?
    但是就有这样一些人,已经端上了“公务员”这只金饭碗,却又要主动扔掉它,这样的人还不止一个两个,而是一批又一批。这样的消息对于那些急着找工作、希望能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记者前不久来到浙江省武义县,就见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事。
    武义是全国闻名的有机茶产地。有机茶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25%、浙江省40%,无论有机茶园的颁证面积还是有机茶生产加工能力、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北京城所销售的有机茶中有近1/3都是由这里供应的。茶产业占农民收入的23%,茶叶不仅成了让农民致富的聚宝盆,还成了培育老板的催化剂。所以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县农业局各个部门中,茶叶技术推广站的人员流动最大,原因当然不是因为茶叶站的待遇不如其他部门,而是,有茶叶知识和技能的人都去种茶、做茶叶生意了,这样下来收入要远比在茶叶站做个公务员好得多。
    2005年,有一个词特别流行,叫“绿色GDP”,它意思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得到的GDP。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对待提高“绿色GDP”重视程度是非常大的。我们不去讨论,严格意义上的“绿色GDP”,而是望文生义地去解释它,把它看作是环保的经济和干净的收入的话,再应用到产业发展和职业选择上来,无论是对提高产业水平还是个人收入,这都应当是值得提倡的吧,武义发展有机茶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应当也从这两方面去看待吧。


■ 茶乡地理

    武义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南,南北长59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面积1577.2平方公里,是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第一站,区位优势明显。金丽温高速公路、330国道、44省道穿境而过;县内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武义县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境内三面环山,峰峦连绵,中部丘陵蜿蜒起伏,形成武义和宣平两个河谷盆地。武义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9℃。年降水量1445.7毫米。年日照时数1963.7小时。年辐射总量108.3千卡/平方厘米,无霜期214—242天。

秋末初冬时分,武义农民正在山上开垦农田,栽种上茶苗。

红色晚霞中的绿色有机茶园。

北京市民正在购买贴有QS认证标识武义有机茶。

应仙亭。


■ 管理者说

以工业生产的理念抓茶叶生产

包财成 武义农业局党委副书记

    武义交通发达,森林覆盖率72.8%,2001年县里提出了农业要搞产业化,在12个产业带中,发展出包括杂交水稻、畜牧业、茶叶、食用菌、蔬菜瓜果、竹笋等最有优势的有6个产业。“八山半水分半田”,就是说武义辖区内八分是山半分是水还有一分半是农田,这样的耕作条件就决定了茶叶生产在武义农业中必定要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为发展有机茶园提供了非常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因此在开发有机茶方面,武义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2005年全县有茶园11万亩,占整个金华地区面积的1/3,茶叶总产量7100吨,产值2.28亿,其中名优茶是2100吨,产值1.68亿。武义有机茶是从199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现在全县有面积2万亩的办证有机茶园,产量是680吨,产值4800万。
    茶叶产业是武义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25%。每年县里都拿出近300万元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全县26个农业龙头企业中茶叶龙头企业就有11个。我们发展茶叶的思路是:以工业生产的理念抓农业生产,实现茶叶产业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组织化。
    现在,全县70%的茶叶实行的是“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链条式经营方式,农户负责茶园管理,企业负责加工销售,另外30%则是由企业自主经营,2005年全县通过企业销售出去的茶叶将近6000吨,企业成了茶叶流通的主力,茶叶批发市场只是起到补充作用。发展茶叶就要有品牌,但是品牌多了,在市场上茶叶就没有竞争力,所以我们申请了“武阳春雨”商标,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打响“武阳春雨”品牌。武义有机茶园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要生产出来“有机茶”还不能放松监管规范“生产加工”。为此,我们制订了“武阳春雨”有机茶加工的地方标准,并对全县加工企业改造,通过加工厂的改造来保证茶叶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所生产的茶叶依靠企业流向市场。


■ 茶乡景点

“一夕轻雷落万丝”,“武阳春雨”武义景

    产于早春三月的“武阳春雨”,形似松针丝雨,色泽绿嫩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栽种这种茶叶的自然人文风光也别有风味。
    俞源 俞源太极星象村系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黄道十二宫二十八星宿”排列设计建造,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建筑1072间3.4万平方米。古屋、古桥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种种精美、巧夺天工。始建于南宋的洞主庙,是远近闻名的圆梦胜地。村口设一占地达8公顷的巨型太极图,村中布有“七星塘”、“七星井”。
    相传明代国师刘伯温与俞源的俞涞是同学,两人感情甚笃。当年,俞源旱涝交替,常发瘟疫,民不聊生。好堪舆之学的刘伯温,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于是设计并指挥改俞源村口直溪为曲溪,以溪流为阴阳鱼界线设立太极图。经测量太极图直径为320米,面积120亩。同时,设计了村庄建筑的星象,八卦布局。村周十一道山岗与太极阴阳鱼构成天体黄道十二宫,八卦形排列的28座堂楼,对应星象二十八宿,七星塘、七星井呈北斗星状分布,被誉为“处州十县第一祠”的俞氏宗词正好位于其星斗内。俞源村文物古迹众多,古建筑有395幢,以宋、元、明、清四朝古屋为主,尚有堂楼、厅、阁、院、馆、祠、庙等,木雕、石雕、砖雕做工精细。其中宋代的洞主庙,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戏台,均名扬四方。
    郭洞 郭洞的地形独特,三面山环如障,双溪汇注,北面留一平地,远处又有左、右青山相拥,恰好应了“狮象把门”之说。双溪汇合后沿西山环村而流,于是一座回龙桥跨溪而建,把这块宝地的风水包裹得严严实实。关于这座建于元代的郭洞历史最长的建筑,另有一段传说,回龙桥原称石虹,先人告诫,石虹不能垮,“其桥既坏,村中事变频兴,四民失业,比年灾,生息不繁”。又有形家术者称“桥为艮象,下急而上冲其势,弛弓将西而东不利于宫”,“山为龙山,住则龙回,桥不可废。堰水作桥,龙回气聚……”于是村民着眼于地利,缘根于卦象,选址建桥。此后,此桥毁了修,修了毁。乾隆年间,此增加了美观。十里外的石苍岭,北山上的塔和这座回龙桥几成一条直线,可见古人看风水造形势的一番苦心。
    郭洞由相连的郭上村和郭下村两部分组成,道路纵横有序,均以卵石铺地,晴雨皆宜。6口水井,郭上、郭下各半。公用设施有一祠四厅,分布在村子的上、中、下三个部分,村民的祭祀、红白喜事等活动均可就近举行。建筑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何氏宗祠,它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规模宏伟,气象肃穆,总面积达1060平方米,大梁下高4.64米,祠堂悬挂匾额30块。
    郭洞虽在深山,但世世代代崇尚教育,培育子孙立志读书,报效祖国,这成了郭洞的民风之一。400多年前,郭洞就由第8代祖荆山公创办了私塾“啸竹斋”。清康熙年间,扩大规模改为“凤池书院”并作读书歌一首“一代绝书香,十代无人续。书不读,礼仪薄,纵有儿孙皆碌碌……”世代相传。可惜的是书院原址已毁,改 建新校了。郭洞人不但学文,而且习武,村中建武馆,明清时该村114名秀才,其中35名为武秀才,还出过一名武举人。
    郭洞人知书识礼习武,爱国之心甚笃,武义县有记载,“顺治五年二月,山寇城杀知县刘家骐……”这是郭洞族人胸怀反清复明之志,不服满清统治的义举。此后朝廷震怒,调重兵欲围剿郭洞。时任金、衢、严道台的周雷泽为保郭洞百姓,谎称途中须经“千里石苍岭,百里洪驮,五里大石头”,“人要侧身,马要拆骨”,方能进村。清军因此怯而退兵。后朝廷终明真相,将周道台水银灌顶剥了皮。郭洞村民为纪念这位万世恩公,在村外的下赵庙彩塑周雷泽像,在回龙桥东头的文昌阁放上他的牌位,年年祭祀。在水口的清溪边徜徉,在龙山参天的古木下独步,喝一口百年不涸的宝泉,读一读海麟院、文昌阁的丽文,看松涛起伏、雨云奔流,你的心也会随之在历史间沉降,浮想联翩……


■ 茶乡文化

名人辈出,代不乏人

    武义山川秀美,历史悠久。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曾夜泊武阳川,留下了“鸡鸣问何处,风物是秦余”的优美诗篇。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武义始设县学,乾道三年至淳熙三年(1167—1176),吕祖谦、朱熹等理学大师在武义明招寺设堂讲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明招文化,从此,武义名人辈出,代不乏人。新文化运动先驱、湖畔诗人潘漠华,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著名工笔重彩画家潘洁兹,著名农学家方悴农就诞生在这块富有诗意的土地上。


■ 茶乡发现

有机茶园栽种茶叶发展的机会

    武义县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南,隶属于金华市,在搞茶叶之前,只知道有金华而不知道有武义,知道金华是因为有名的金华火腿,后来因为茶叶才开始认识武义了。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央电视台社会影响非常大的栏目《每周质量报告》也因为火腿和茶叶先后走访过这一地区。不同的是,前者是因为质量有问题,要告诫消费者,而后者则是因为质量好,要向消费者推荐。
    第一次到武义还是2005年11月底,也正是刚刚结束采秋茶的时候。漫山遍野的茶园里没有了采摘茶叶身影,显得有些空荡,继续沿着山路向前走,有意无意间总能在山脚处看见一些给茶叶施肥的人,和一些开垦荒地准备继续种茶的人。同行的人告诉记者,这里农民的收入基本上都靠茶叶,这些年茶叶效益好,所以农民的收入提高得也很快,现在进入茶叶休眠期,但是他们却没有放松下来,还是在认真做好茶园维护管理,迎接下一个春天到来,为春天茶园有更好的收获作准备。
    但是就在十年前,景象就萧条得多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武义县茶叶生产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经济效益随之下滑。而这个时候,国内外食品消费正在向无污染、安全、营养化的方向发展,于是县里决定安排技术力量和资金尽早从发展低档、大众化茶叶转向发展有机茶。从1995年起,县里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有机茶的基地建设、龙头企业扶持、营销队伍建设、品牌培育。目前,全县获得认证的有机茶园已达2万亩,有3万多亩茶园进入有机茶园转换期,14家企业获得有机茶生产加工销售的认证,有机茶年加工能力达到1800余吨。同样是做有机茶,不少地方发展茶园的速度远远可以超过这里,但是怎样让这些茶流向全国甚至国际市场就成了问题,在这里,没有其他茶区那样繁荣的茶叶批发市场,当地所产的茶叶基本上都是通过企业走向各地,完备的“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让这里的茶叶在流通上没有了后顾之忧。
    抓住了绿色健康的概念,茶叶也就有了丰厚的绿色效益。一些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的茶园,过去因效益不好,茶园抛荒现象严重。而现在,这些无环境污染的茶园成为发展有机茶炙手可热的资源,当地茶农、企业争相承包。同时,有机茶产业还带动了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
    武义不仅出产茶叶,还是个自然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县。有历经八百年风雨横跨母亲河的熟溪桥;被誉为“浙江第一、华东一流”日出水量6000吨左右,水温42℃—45℃的武义温泉;堪称中华一绝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神秘村落俞源太极星象村;被誉为“江南第一风水村”的浙江省省级文保单位郭洞古生态村;以及寿仙谷、刘秀垄、清风寨等10多处省市级景区。斗牛、道情、龙灯、抬阁等民俗风情也各具特色,引人入胜。将这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介绍出去,开发和利用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了健康的机茶和秀美的有机茶园,这些自然景观理所当然地就为外人所知了,反过来又让人们对这里的茶叶和茶文化有了更新更美好的认识,茶山不仅能收获有机茶,还能接待游客,游客回去后又成了茶叶活动的广告,于是茶文化主题旅游应允而生了,为武义的茶叶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力量。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