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呵呵,各位仁兄还好吧?好久不见了!近来小女子有机会品了几种好茶,静心领悟了一番茶之道,发现自己在沏茶方面又有所感悟。在此与大家同享,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哦。
老古董:好!老夫愿听其详!
阿迪达:沏茶就是要将每种茶不同的风格表现出来,不仅仅是把它泡来喝。有了这样的心情,才有办法与茶为友,客观地欣赏茶之美。进而方以茶会友,以茶品人……
老古董:哈哈,孺子可教啊!小壶沏茶法较为常见,对于此道你有什么感悟啊?
阿迪达:小壶沏茶法表面要求不是很多,但因地区、个人而异在做法风格上的确有些差异,结果就演变出了各种茶法以至茶道。
佛见笑:不简单啊,能认识到这样的层次!那么,还有什么“感悟”赶快说来听听吧!我已经等不及了,哈哈!
阿迪达:就拿置茶量的控制来说,茶叶放置量要考虑茶叶的外形与粗细的程度等多种因素,这不正是“凡事应有度”的最好体现嘛,个人的口味各不同——正所谓众口难调,无论浓些、淡些都可尝试一下,但切不可过量,否则性质就变了!生活中,只有根据主观、客观因素掌握好了自己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巴郎:哎,理想、信念、物欲、贪婪……这个世界上能认清自己本来面目的人又有几个?还是来说茶,考虑投茶量时,以乌龙、铁观音、金萱来比较。金萱膨得最凶,铁观音次之;生熟来说,熟茶膨胀的倍数较小;如果泡包种,因包种茶成条索状,不管是用什么品种制成的茶叶都较膨松,所以就要放多一些。这变数不定之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还真是不容易啊!
阿迪达:投茶量是可以通过多次实践来确定的,但出水时间就不是那么容易实践的了!揉捻成卷的好茶会因浸泡过久而失去了鲜爽的口味!重焙火的岩茶也会因浸泡时间过短而无法品味真正的岩韵!
古利:人生旅途,又会给我们多少机会去多次实践呢?想必大都是“人面桃花”罢了!
阿迪达: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间隔时间”这个问题没有?将茶汤倒出后,若相隔时间长如20分钟以上,下一道浸泡的时间应适当缩短,若属二、三道茶,可溶物释出量正旺,缩短的程度还要加大。
冷风铃:所谓厚积薄发。
阿迪达:bingo,既然有人想到了,我就不做解释了!
蒙山甘露:其实,并不一定是悟出来的广泛含义才是道,好的方法也是道。言也不言,不言也言,所谓看得道即是道,不看得道即非道,非道即道,道非即道,非也,是也,非也,非也?
阿迪达:哈,还是甘露兄参悟得透彻啊!那我就说几个小窍门吧!比如茶汤浓淡稳定度的把握,练习时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汤,检测自己一壶茶泡了四道、五道以后,茶汤浓度是否控制得稳定。后面几道茶汤颜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现象,若是同样的汤色滋味反而会显得不足。要想泡得一手好茶,不花费些心思可是不行的!
蒙山甘露:学以致用!不错,很用心啊!丫头,我再送你一样法宝——定时器,要控制好茶叶浸泡的时间,可以使用向前读秒的定时器,单凭直觉判断是容易有误差的。但盯着定时器看,等时间一到赶快把茶倒出,也显得太不可爱了。哈哈……沏茶还是要用心,时钟只是辅助的工具。
阿迪达:收到!希望大家可以以茶会友,静心、静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内省修行”。以茶会友……
开心茶座栏目预在形式上做出调整,不久将以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借此感谢广大读者对本栏目的支持,同时感谢关心、呵护《茶周刊》成长的茶人朋友们。希望《茶周刊》能为更多茶人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能更好地成为茶人沟通、交流的纽带,并能为更多的茶人带来开心与欢乐……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