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2500年前,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于长兴筑城,得见一山可望太湖,从此就有了顾渚一名。顾渚山确实不高,海拔只有330米,却因为有紫笋茶和金沙泉而闻名天下,在《辞海》和《中国地名大辞典》中都能寻找得见。长兴县也因为有了顾渚山,有了紫笋茶和金沙泉而声明远扬。
历代贡品紫笋茶和金沙泉水
顾渚山在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距县城17公里,西依天目,东临太湖。陆羽在《茶经》中写有:“上者生烂石”、“野者上”、“阳崖阴林,紫者上”。这“三个上”,恰恰就是顾渚紫笋茶的基本特征。这里,山上植被丰富,野生茶丛有的生在乔木下,有的生长在稀疏的毛竹林间,有的则生长在乱石翻滚的溪涧边,很不规则。山坡朝阳,茶树可以充分接受太阳漫射光的照射。到了秋冬季节,茶丛上面的树叶和周围的杂草,又成了野生茶树的天然肥料。顾渚茶农在各自的承包山上每年只采春天这一季茶,到了秋冬再上山清除杂草,对茶丛培土、修枝,却并不施用化肥和农药。
宋嘉泰《吴兴志》(编者注:长兴古称宜兴)记载,长兴唐广德、永泰年间(763—766年),陆羽在完成《茶经》初稿和其他著作后,继续到名山大川去考察,在考察中不断修改,完善他的《茶经》著作。此间,陆羽来到长城(今长兴)与阳羡(今宜兴)交界的啄木岭下考察茶叶。这时,毗陵(今常州)太守、御史大夫李栖筠正在阳羡督造阳羡贡茶。适逢一山僧献上长城顾渚山产的茶叶。李栖筠早知陆羽在茶学上的深厚造诣,遂请陆羽品尝。陆羽品尝后说:“此茶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皇)上。”经李御史的同意,顾渚山的茶叶遂与阳羡茶一起作贡。后来,陆羽翻过啄木岭,来到顾渚山,在这里租种了一片茶园,亲自品第。《茶经》里提到的许多地名,今天在此依然可寻。
从陆羽将紫笋茶和金沙泉水推荐为供品后,直到清顺治三年,长达876年的时间里,虽时有短暂停歇,紫笋与金沙泉水,一直都是帝王贡品。唐德宗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紫笋贡茶分为五等。一等为“急程茶”,限清明节前到京,赶上皇帝在清明这几天祭祀祖宗,宴请大臣,这叫一年一度的“清明宴”。其他四等茶也规定在农历四月水陆两路运送长安。
至于金沙泉水在唐代进贡时,是用56两重的银瓶,装灌泉水后,以火漆封印,由驿骑直送长安,以供皇帝在清明时祭祀使用,其泉水以水路运输,限以四月到京。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水口乡绅、社会贤达15人还联名上书县知府,为保护金沙泉不受污染、壅塞,提出禁止在庙潭(金沙涧)里淘花生的要求,经县府同意,还建碑《禁止庙潭淘花生碑》,碑石现仍保存在顾渚村。现代科学分析发现,金沙泉水富含多种微量元素。1987年12月,经过国家地质矿产部、卫生部、轻工部共同鉴定,金沙泉水被命名为“含锶偏硅酸和氡优质矿泉水”。
中国茶叶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贡茶院
自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后,皇帝诏命湖、常两州刺史亲自到长兴顾渚山督造贡茶院,于是就在顾渚山上建立了中国茶叶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厂——贡茶院。从此开始了长达876年进贡紫笋茶的历史。这一年,上贡的紫笋茶为500斤,另有金沙泉水两银瓶。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湖州刺史李词因顾渚山原贡茶院“隘陋”,而扩建重修,时工匠千余,役工三万。
贡茶院坐落在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麓,占地10多亩,建筑物分两厢三进,计60余间,掩映于翠竹从中,朝向太湖;金沙泉涌流其侧,旁有清风楼、木瓜堂、息躬、忘归诸亭。1200多年前,每逢春茶时节,顾渚山下张旗立幕,一片采茶的繁忙景象。因贡茶的加工时间只有一个月,房屋大部分时间空闲着,为此,地方长官将武康吉祥寺的匾额移到贡茶院,由寺僧负责看管,时间长了,民间只知有吉祥寺而不知道这是贡茶院。贡茶院的建立,提高了贡茶的质量,也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可惜,当年繁华贡茶院经过历史的洗礼,到了现在只剩下几块石础孤单地躺在茶山野外了。
唐代宗对紫笋贡茶特别重视,每年立春后便“下诏”,要湖州、常州两刺史亲赴顾渚山“修贡”。因此,除了在顾渚山下建造了贡茶院外,还在附近建造了很多附属设施,像清风楼、木瓜堂、忘归亭等楼台亭阁。
由于顾渚山风景秀丽,贡茶院设施齐全,在唐代曾到过顾渚贡茶院的湖州刺史有颜真卿、袁高、于頔、杨汉公、李词、张文规、李郢、裴汶、裴充等28名,题名刻石于贡茶院。还引来陆羽、皎然、张籍、皮日休、刘禹锡、陆龟蒙、白居易、孟郊、郑谷等留下了很多歌颂顾渚山、紫笋茶、金沙泉等的诗篇。顾渚山区现仍保存的茶摩崖石刻就有三组九处之多。
不为人知的紫砂壶和曾经辉煌的茶馆
品茗“三足”的茶、水、壶中,相对于历代都是作为贡品的茶和水而言,长兴壶的地位仿佛就要低了不少。而事实上,与陶都宜兴交界的长兴也是蕴涵着大量陶土资源的,长兴陶瓷的质地也并不亚于宜兴。近年来,不少宜兴厂家和窑户就是到长兴来采购陶土的。毕竟,从县城雉城算起它离宜兴陶器重镇丁蜀镇的距离也不过30公里。
有史料记载从北宋起,长兴就有“南窑北陶”的盛誉。所谓南窑,指长兴缸窑(今名光耀)、方山窑,生产以陶土为基本原料的陶器产品。北陶,指宜兴丁山。至明万历年间(1573—1620)长兴缸窑有源茂、源头、万茂等7家“窑户”,在此后的300多年间,陶器发展很快,至20世纪30年代,缸窑有3家窑户,所产日用陶器缸、甏、盆、钵、壶、凳等以竹筏装运,顺着箬溪直运杭嘉湖地区以及苏州和上海等地。
抗战爆发前,长兴人口有26万,时京(南京)杭(杭州)国道、长(长兴)宣(宣城)公路和箬溪航道,穿城而过,城内商店林立,为杭嘉湖平原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民国二十六年(1937),仅有8000余人的县城雉城镇就有34家茶馆,特色突出的有三箬居、访卢阁、玉壶春等7家,饮茶之风盛行。像在三箬居,其内堂还设有书场,定期聘请艺人说书唱曲,夏天还增设热水盆汤洗浴;外堂茶室的茶客主要是农民、商人,边喝茶边交谈社会新闻,有时也有茶客来此调解纠纷,茶馆清早开门到了晚上听书散场后打烊。然而,该年11月日军侵占长兴,茶馆悉数被焚。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