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喝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的时候,喝茶就升级成为了一种文化。”这就是广东人对茶楼、对茶文化、对“叹茶”的理解。对于一个“叹”字,老广们叹出多少风情!广州人所说的叹茶,实际上指的就是平常所说的上茶楼饮茶。“叹”,在广东话中是享受的意思。早上起来,老广东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叹早茶,广东人不仅要喝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他们不仅喝茶还要填饱肚皮,还要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男女老少乐此不疲,在这其中以早茶最具代表性。
广州茶楼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很长,真正与广州今天的“叹茶”形式接近的茶馆,大约有点像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一种称为“二厘馆”的馆子:其设备很简陋,门口挂一个木牌子,上书“茶话”两字,实际就是一个为客人提供歇脚叙谈、吃点东西的地方。发展到后来,这样的场所就逐渐变得专业起来,内容越来越丰富,场面也越来越豪华,并最终促成了广州人的“叹茶”习俗。到了今天,“喝早茶”已成为广州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城市特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州人为什么对于早茶情有独钟呢?情趣性、休闲性、交际性和经济性始终是吸引广州喝早茶的主要原因。“叹茶”形式简单,但它几乎可以涉及吃喝玩乐休闲的方方面面,而且没有年龄和身份的限制,又有相当的选择性和自由度,正合“人生之乐,乐在其中”的真谛。在广州城老字号茶楼“妙香楼”有一副这样的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讲的无疑是广东人对于饮茶的悠闲享受的心情,形象地描绘出了“喝早茶”的意境。眼下“休闲”的概念大行其道,忙人找空、找休息,是休闲;闲人找事、找累受,同样是休闲。可见“休闲”的概念本身玄妙得很,似应归入一种最为适宜的氛围和环境。茶馆,正符合了这种要求。
在人与人沟通和交流方面,城市生活最为烦恼的就是缺少时间、对象、主题和环境。“喝早茶”显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两个人不算少,一群人不嫌多;有事说事,无事叙情;同事朋友,家人亲戚,上级下级,谈情说爱甚至在茶馆里相识,投缘小坐闲聊都在可聚可谈之列。在今天的广州,没有“泡”茶楼的习惯,就意味着少了许多发财的机会,甚至可以说不进茶楼就无法融入广州的商业社会。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把茶楼当成商业谈判的场所,表面上的功利性也淡化了许多。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经济性”是广东“叹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成就早茶大众地位的重要元素。有人说,广东的待客相对是比较轻松的,叹早茶个人消费不算节俭,举家相聚也算不得破费,待客会友也不寒酸。早茶的场面可以很多,但是不外乎是茶水和点心:红茶、绿茶、乌龙茶、花茶、元堡茶,叉烧包、水晶包、蟹黄小蒸包、凤爪,还有状元及第粥、虾仁粉、云吞……起源于“二厘馆”的广东早茶本身就是一种大众的消费模式,如果失去了经济性,无异于就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叹茶”当然并非只为广东人所看重,天南地北所有城市的人也都对其青睐有加,甚至很多初到广东定居的外地人都是从喝早茶开始适应并融入广东社会的。即使是一些短暂在广东居住过的年轻人,也都认为在广东叹茶的时光是回味无穷的。所以有一段时间,包括北京在内的许多城市也都纷纷开起了“早茶”馆,且基本都是照搬广州的模样,甚至茶点也是模仿得越相似越原汁原味越好,大部分经营者还专门花高价从广州聘来厨师。话说回来,“橘生淮北则为枳”。可想而知,全盘移植的贵族化经营模式必然要有贵族化的价格来支撑,失去了经济性的茶馆也就失去了其本身固有的魅力。果真好景不长,没热起来十有八九就已经关门大吉了。再探其究竟,或许只能说明广州“叹茶”的实质并不在单纯的吃点喝点,而在于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叹茶时光的特定感觉。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