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李鬼”闹场 “大红袍”遭殃<br/> 武夷一茶厂造假导致港企损失惨重

作者:熊慎端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2004年第37期T2版 发布时间:2004年10月1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武夷岩茶文化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武夷岩茶之王美誉的“大红袍”是武夷山茶文化的瑰宝。然而记者近期采访发现,这一瑰宝因本地一家茶厂冒牌造假销售而蒙上阴影,武夷山市引进的港资龙头企业生产的“大红袍”销售陷入困境。
  为实现武夷岩茶规模化生产,结束长期的小农生产模式,进入新世纪之初,武夷山市实施名茶开发战略,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香港星愿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武夷岩茶生产的龙头企业,旨在“助推”这一历史名茶重现光彩。2001年9月,星愿(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几年来,这家公司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并购多家“作坊式”茶厂,改造茶园,建设现代化工厂,并规划建设武夷岩茶生态观光园, 逐步形成融生产、开发、观光于一体的历史名茶开发体系。
  今年3月4日,星愿公司正式对武夷山市国有大型茶叶加工企业武夷山岩茶总公司进行租赁经营。据了解,武夷山岩茶总公司是1990年成立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功推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大红袍”。根据合同,星愿公司租赁经营的范围包括武夷山岩茶总公司原有的厂房、茶园、部分固定资产及全部无形资产,其中无形资产部分包含该公司的注册商标、原有的销售渠道、客户和大红袍的包装外观独家使用权。公司有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在星愿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中,这一租赁的成功将使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公司将以此为契机,做大做强企业。”
  但事情并非设想得那么顺畅,本地一家茶厂造假销售“大红袍”使星愿公司的发展规划受阻。记者采访了解到,租赁成功后,近几个月,星愿公司在全国部分省市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开发过程中发现,市场上充斥着许多与星愿公司生产的外观相同的假“大红袍”产品。综合市场调查结果,这些假“大红袍”是由武夷山市名为琪明茶厂的私营企业生产的。据星愿公司一些经销人员说,他们在汕头等南方主销区开发市场时,当地一些茶叶店家表示已经从武夷山进购了相同产品。记者采访时看到这些假“大红袍”产品,外观基本相同,乍一看,很难分清孰真孰假,但上面却写着“琪明茶厂出品”字样。
  据星愿公司大量市场调查信息显示,琪明茶厂近几年已形成一条隐蔽的假“大红袍”产销链。一些内部知情人介绍,这家茶厂由星愿公司租赁前的武夷山岩茶总公司负责人在任期间,以家属名义成立的自家企业,从而把岩茶总公司的销售渠道转为自家企业的销售渠道,套用总公司的包装物包装“自家”的茶叶,将“大红袍”这一知名品牌借用。记者看到,一些由琪明茶厂生产的假“大红袍”产品包装上生产日期显示“2002年”字样。
  武夷山岩茶总公司被星愿公司租赁经营后,琪明茶厂仍在生产假“大红袍”。一位曾在琪明茶厂做活的工人说,他刚刚在这家茶厂做过包装活,最近几天,琪明茶厂已经加班生产数万盒假“大红袍”产品。
  据了解,根据武夷山茶管会规定,所有武夷岩茶的厂家在其产品上必须贴有由市技术监督局统一发放的“原产地域保护标志”,这部分收入作为国家财政的一部分,用以发展原产地域,实现产品价值,增加武夷岩茶的含金量和扩大影响,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而琪明茶厂的假冒产品都绕过了这一环节。
  据一份市场调查材料显示,在北京一家大型商场发现的假“大红袍”产品包装上,竟印制了原武夷山岩茶总公司负责人的手机及家庭电话号码,似乎表明琪明茶厂意欲以此垄断产品在北京的销售通路。
  假“大红袍”已经给港资企业星愿公司造成生产和销售困难。据了解,目前星愿公司多份“大红袍”销售定单被退,损失数百万元。据那位刚从琪明茶厂做过包装活又到星愿公司做包装活的工人介绍,琪明茶厂的包装活要比星愿公司少几道包装程序。一位茶叶界人士说,包装程序减少,将导致产品品质降低,这些粗制滥造的假“大红袍”流入市场,将影响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声誉。
  一些长期关注武夷岩茶发展的茶叶专家认为,造假是前几年武夷岩茶不“飘香”的重要原因。如今有着武夷岩茶之王美誉的“大红袍”被冒牌造假销售,不仅损害了武夷岩茶品牌,而且损害了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形象,将对武夷山投资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作为港资企业,星愿公司也呼吁当地政府能切实采取措施净化投资环境,维护公司投资武夷山的合法权益。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