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坚、雅、静、朴的石德令人敬佩且乐与为友。石文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在自然界发现的原始石,无须加工制作,因其形、色、纹酷像某物、某景、某意,暗合了人们的情趣,谓之奇石也。另一类是人们取石为料,于其上或凿、或刻、或镌、或雕、或写、或画等等,将石作为一种记录文明、传承文体,寄托思想,情感的载体;这谓之用石。而生长于美丽太湖边的制壶大师钱樟法先生,却是合二为一。他将精心寻觅而来的形形色色的太湖石赋予其一种神韵,注入其一股灵气,倾注一腔情感,从而使他所创作的太湖石壶既有质朴之物象,又有飘逸之神韵,着实令人宠爱有加,把玩不已。
曾经有人评价钱樟法先生的石壶作品是对传统紫砂陶工艺的叛逆冲击,其实,这种石壶艺术也是极有章法且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由于钱樟法先生对柔美的太湖水情有独钟,对坚贞的太湖石亦有独特的审美视觉,所以他在那些奇形怪异的太湖石上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艺术、思想和情感的痕迹……因此,在他创作的石壶作品中,一款款展现瘦、漏、透的且极具美感的太湖石壶,无一不呈现出他独特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想来,那些石壶不仅仅是匠人的工艺,更是艺术家对生活进行提炼后的一种艺术美和创造美。当然,这也得益于钱樟法先生长期于石壶创作过程中的深厚积累,更得益于他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深造和熏陶;当他对艺术有了理性的认识,有了艺术的不断创新和质的飞跃后,这种对太湖石的再加工、再创作也就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和收藏界的喜好。
“石不能言最可人”。精美的石壶泡好茶,可以使石的坚、雅、静、朴与茶的和、廉、敬、美相得益彰。“茶圣”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就曾指出:“磁与石皆雅器也”。而唐时的苏虞在《十六汤品》中则将用石壶煎煮的茶汤称为“秀碧汤”,他还说:“石,凝结天地秀气而赋形者也,琢以为器,秀犹在焉”。
2003年,钱樟法先生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生一百周年而创作的《邓小平纪念壶》面市后,受到了收藏界的关注。今年,在北京报国寺的全国紫砂茗壶展评后,经专家们的评定,《邓小平纪念壶》被授予“2003中国十大紫砂茗壶”称号。《邓小平纪念壶》的创意宗旨是:紧紧围绕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想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只能是一边发展,一边摸索;而我们就是要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气概,走出一条改革开放和创新之路。所以,纪念壶的背面刻有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而纪念壶的正面是著名画家李琦精心创作的小平同志画像,壶纽则是自取太湖石的灵感,以小平同志百年诞辰为主题,经艺术化处理后变成了一个"百"字,以此寄托对小平同志诞辰百年的纪念。这一系列元素的组合,恰好叙述了小平同志为了富国强民而平凡的一生,犹如水中的润石,经历了无数次的水的冲刷磨砺,蕴含着柔中有刚的坚韧性,而性格越坚毅,愈显示其人格魅力。邓小平同志生前的警卫参谋邱志江在拿到纪念壶后,说这款纪念壶很有艺术性,它形象地表现了小平同志曲折、伟大的一生。
2004年春节,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看了纪念壶后满怀深情地说:“感谢人民没有忘记他”。《邓小平纪念壶》的创作成功并获得殊荣,不仅是钱樟法先生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和热爱,也是他赤诚忠心和艺术灵感的表现,更是他创作生涯的一次淋漓尽致的艺术才华的展示……
笔者有幸,经国际著名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的牵线搭桥,钱樟法先生十分高兴地为笔者的《茶事闲谭》活动设计制作了一款太湖石壶,以表达他对黄山茶文化事业的支持和对笔者的鼓励,虽然《茶事闲谭》纪念石壶只是一精巧玲珑的雅玩,但却是意味无穷。这款《茶事闲谭》纪念石壶不仅将太湖石的自然特征予以了集中体现,而且是以虚当实、以寡作众,极其巧妙自然地将紫砂泥镶嵌在石壶的周身,取其拙朴而又灵动的神韵还砂于石的母体,从而使石壶的形态别开生面、别具韵味。另外,《茶事闲谭》纪念石壶在极具把玩意味的同时,还十分精巧玲珑颇具实用性,若是用它来沏泡黄山香茶,必将是别有一番滋味……所以,我将这款《茶事闲谭》纪念壶送给我挚爱的朋友们,希望他们"客至烹饮、出诸相与把玩",以共享大师石壶艺术的魅力和品茗休闲的优雅与快乐!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