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层大厅
福宝阁质检部总监 王运科
福宝阁文化交流公司总经理 闫广现
福宝阁茶楼总经理 王彦峰
如今的中国可能已经没有哪个城市没有茶馆了,但是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以五星级规格的标准来建设的茶楼绝对是屈指可数。陕西福宝阁茶艺馆正是其中一家。3月12日本报记者有幸慕名参观访问了福宝阁。
福宝阁茶楼位于西安市仿古旅游文化一条街德福巷北首,为陕西福宝阁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下属的独立授权经济实体。茶楼共分5层,营业面积3000多平方米,外观在突显汉唐灰暗色调中展示出精美雅致的明清建筑风格。
一楼大厅名为“聚福厅”,约500平方米,东南西三面共3个长廊,有20个台位,其中9个为竹亭,每个台位既是整个开放式大厅的一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区域。坐落在大厅正中央的是演艺亭,主要是供茶艺表演用的,轻柔的喷泉环绕在亭子的四周,亭内摆一古筝,隔上一段时间就会有茶艺小姐登台演奏,古朴的琴声也算是奉给客人们的美妙茶点吧。这样的设计在很多茶馆里都有,但是有一样绝对是其他茶馆里没有的,这里还装有摄相镜头,所以楼上包间里的客人可以不出包间就能欣赏到美仑美奂的茶艺表演了,同时也为书法、绘画演示和讲学提供了平台,实现了茶客与演艺者之间的互动。
茶馆配有电梯,但不少茶客在这里还是会选择由楼梯爬上去,因为沿着楼梯的墙壁上挂有不同时代的茶书字画、摆着历代的茶事器具。唐朝《啜饮图》和魏征的《茶赞》、宋代的《文会图》、元代的《斗茶图》、明代的《事茗图》一直到近现代的书法字画,一幅幅沿着楼梯一层层向上演变着,像是电影里的画面一般有序地从客人的眼前晃过,简直就是一个中华茶史的时空穿梭器。
自以为见过的茶馆不少了,要去参观这样一个营业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茶馆,往多了算,半个小时应该足够了,可是没想到三个小时过去了,还没能把整个茶馆转上一遍。而看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点一滴,再要通过笔端形成文字恐怕就只有这一点一滴中的点点滴滴了!
穿过3进式的院墙,我们来到了二楼徽派风格的小院内,院内共有11个包间,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这里还有专为女性设计的三个包间:“淑雅轩”、“玉人坊”、“秀水轩”。可以想象得到女性朋友在这柔美的灯光、温和的色调下会有多么娇媚可爱、舒适自在。每个房间又各有特色,比如“淑雅轩”的墙面就积满了红色的玫瑰,据说这些玫瑰都是福宝阁全体员工一个一个摘回来堆叠起来的,每一朵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祝愿。
四楼以过道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面是5间创作室,供书法绘画艺术家创作之用,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商务活动的场地;西面主要就是三套客房。为了配合茶楼文化事业的发展,福宝阁置业有限公司还成立了文化传播公司,与创作室遥相呼应、良性互动。2001年,这里还承办过“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受到文化部的肯定。茶客们在这里不但可以享受喝到高品质的茶,更可以欣赏到韵味悠远的艺术作品,要是文物、艺术品收藏者,说不定就能从这里淘到梦寐以求的艺术珍品。整个茶楼向东的一面都是玻璃墙壁,创作室自然也不例外,隔着这玻璃墙面,车水马龙的德福巷几乎尽收眼底,春日的阳光懒散地在屋内铺散开来。面对众多古今书法字画真迹,在清明宁静的气氛中,握起桌上的画笔,尝试着创作自己的作品,困了,就品上一杯香茗,累了,对面就是照着四星级标准配置的贵宾房,享受这样的待遇应该配得上古人所谓的“大隐隐于市”了吧!
茶馆不同区域的墙面上都有不同的装饰,像“茶”字不同写法构成的“百茶图”,“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四个方位神构成的浮雕,以及活字印刷术的字模等等。最吸引我的就是,曾在徽州古民居内见过的木雕镂窗这里竟然也有,据说加工这种镂窗的雕刻技艺早已失传了。想来,即使不懂欣赏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单单去听茶艺小姐对这些饰品背后的典故的讲解也是件快乐的事。
有意思的是,茶馆内各个包间和厅堂的名号中,除了三个女性包间和五间创作室外都有个“福”字,与茶馆所在地“德福巷”和董事长“王福全”形成映衬,有意思的是所有包间的名牌号加在一起又构成了一首诗,展现了内涵丰富的中华“福”文化。不止于此,员工们也都有标示,像“普天乐”、“莫等闲”、“寻龙剑”、“观音泪”、“广寒月”,每个标示都与员工自身个性特点相结合又与他们的工作性质相一致,而且这些标示放在一起也是一首诗。
当我们走上五楼多功能厅的时候,这里正在对新来的茶艺员进行岗前技术培训。虽然摆满了整洁的桌椅,但依然显得空旷开阔,正前方又是一个水榭亭台,与一楼精致典雅的演艺亭相比这里要大气得多。偌大的多功能厅,既可以接待学术会议、旅游团队,又可以作为新闻发布会和茶艺表演的场地。
三楼有日式、欧式、泰式、现代中式等不同风格的包间6个,主要供商务会谈之用。在这里,在豪华包间“德福宫”内,我们有幸见到了董事长王福全先生。董事长是个非常低调的人,不爱上报纸、不爱上电视,但是对茶业的爱好却是出奇的浓厚。为了筹建福宝阁茶楼,他曾带领工作人员,亲自驾车,历时近一个月,行驶万余公里,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地的名茶区,走访了各地的名茶馆。
这位做乡镇企业起家的老板在创立福宝阁时,从一开始就将产权和经营权完全分开,施行股份制。作为最大的出资者,他并不去插手茶楼的具体管理工作,这些事完全放手给管理者去做,他的理想是要“创中华名牌,做百年老店”,要让福宝阁成为五星级的茶馆。茶馆去年刚开业的时候,有一个外宾团队要入住,他们却婉言拒绝了。尽管接待这些人可能会挣到一些钱,茶馆硬件设施也完全可以满足外宾的需求,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的服务水平离五星级标准还有差距,既然提出来要做五星级茶楼就要真正达到五星级的标准,否则丢掉的不仅是福宝阁的信誉、福宝阁的脸,丢掉的也是咱中国茶界、咱中国人的脸!
谈到企业的发展时,董事长对我说:“你知道老板最大的面子是什么吗?不是钱,——是人才。”福宝阁把员工当成自己最大的财富,为此,还针对个人为他们进行了职业生涯设计,鼓励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每两个月都要在五楼多功能厅为这两个月过生日的员工举行生日会;每月举办一个比赛,像棋类、业务知识等等,给予表现优异者以奖励;凡是员工个人或家庭出现困难,企业都会尽力帮助解决;每月、每年还对员工进行效绩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物质奖励,并颁发证书。伴随企业的发展,在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同时,还给予足够的晋升机会。所有的激励制度和奖励措施都形成了文字,足足好几页纸。
我原本是想把福宝阁之行的所见所闻完整地记录下来的,等到动起笔来才发现,这个想法根本就不现实,因为不管是它的布局装饰还是管理方式,要写起来都不是三五千字所能述及的,也不是《茶周刊》一两个版面所能容下的。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