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各地基层供销社在改革改制、创新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热心供销社事业、懂经营、善管理、敢做敢为的供销社骨干。他们的经验、业绩,他们的所思所想,值得学习和发扬。
张树英已经年过半百,曾经是江苏省邳州市徐楼供销社的一名女职工,2002年她办了退休手续。然而让自己也始料不及的是,很快,她又毛遂自荐当上了供销社主任。在她的带领下,徐楼供销社在3年时间里,由一个濒临破产的穷社,一跃成为拥有资产近百万元,不欠任何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充满勃勃生机的基层社。
从普通营业员到“款姐”
张树英从参加工作起,就在供销社。1987年,她在徐楼供销社的一个商店里当营业员,由于销售业绩突出,很快就当了门市部主任。一个10多人的小商店,在张树英的带领下,靠经营百货、副食等一些价格低廉的生活资料,年年都能超额完成社里下达的任务。
张树英的经营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也获得了供销社的信任。当时徐楼供销社还有一个批发部,每年经营亏损达6万多元。社里领导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张树英能够扭亏为盈。于是,她又当上了批发部主任。由于她经营方式灵活、信誉高,对市场信息把握也准确,批发部每月销售额都突破了100万元。批发部所销售的烟酒、白糖、洗涤用品,还辐射到50公里外的新沂市、山东省台儿庄市等地。
1992年,供销社实行了承包经营,富有经商经验的张树英,又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了自负盈亏搞经营。十年时间里,她天天起早摸黑,经营生活、生产资料等商品。到2002年,她的个人收益累计已达50多万元,成了当地闻名遐迩的“款姐”。
毛遂自荐当主任:不让供销社牌子倒
2002年初,张树英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当她听说徐楼供销社唯一的营业楼要拍卖48万元,以偿还拖欠多年的职工养老保险金时,再也坐不住了。她马上找市社领导毛遂自荐,要当徐楼供销社的主任。已经退休了,有着丰厚的个人资产,经营业务还在扩大,为什么要干穷得“叮当响”的供销社主任呢?张树英说:“个人赚钱再多又算什么,如果眼看着供销社的牌子明天没有了,我这个喝供销社水长大的人,心里会多痛啊!”徐楼供销社共有47个职工,经过民主选举,张树英以46张票当选供销社主任。谁也没有料到,张树英在办好退休手续后,又重新回到了供销社。
面对徐楼供销社职工人心浮动、缺钱少物的情况,张树英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的做法,就是实实在在搞经营。
有一年“三夏期间”,农民需要的香烟、洗衣粉比较多,商店没有货了,人手也少,张树英就自己骑着自行车,到25公里外的铜山县泰山镇进货。她从下午2点出发,在路上热晕了,就买冰棒吃。直到晚上八点多钟,才带着120多斤的商品,回到了徐楼。
当地是大蒜农业产区,化肥、农药是主打商品。张树英不仅做到供应品种齐全、质量优、价格低廉,还利用自己的良好信誉,与一些复合肥厂家达成进货先付款50%的协议。她主动送货到农民家中,等农民出售农产品有钱了再付余款。这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当地农民每年赊销的化肥占整个销售量的一半以上。
张树英与农民打成一片,当地农民也忘不了她。现在徐楼村商店林立,竞争激烈。老农民都说,还是到“小张主任”的商店买东西,比较放心。现在,张树英每年可销售化肥2000余吨,农药80万元。张树英虽然富裕了,但是仍然过着俭朴日子,而且还时常慷慨回馈农民。十多年里,张树英陆续捐赠给当地农民的财物有20万元之多。
由于张树英对供销社事业的突出贡献,2005年,张树英被授予徐州市十佳基层社主任的荣誉称号,并先后多次荣获邳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