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大的苏子叶飘洋过海出口韩国,成为韩国人钟爱的咸菜,并占领了韩国80%多的市场,再加上出口韩国的苏籽,每年为国家创汇40万美元。在吉林省永吉县,苏子的种植和销售渐成燎原之势,从小小的一拉溪镇一直辐射到四平、延吉、松原、白城等其它地区。如此成绩,是与永吉县一拉溪苏子专业社的努力分不开的。2004年,该专业合作社收购苏叶2500吨、苏籽4000吨,销售4000万元,为农民实现收入1000多万元。那么,地处吉林省内地的永吉县一拉溪镇农民是如何依靠这个不起眼的“小品种”叩开遥远的韩国市场大门呢?
八月份正是苏子叶采摘的时候。站在田边望去,只见成片的苏子叶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苏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约一米多高,椭圆型的叶片有巴掌那样大,看起来普通极了。苏子在十月份结出的苏籽可以用来榨油。就是这种不起眼的植物,在当地农民的眼中却藏着“金”:种一亩苏子相当于两亩玉米的收入。它不但成本低,好管理,而且能为国家赚外汇。
最先获得这一信息的是永吉县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吉林市农民经纪人协会副会长张松柏。他身材不高,眼神中透着精明。他笑着说:“当时,我任永吉县供销社农产品收购站经理,听吉林市外贸局的同志说,苏子在韩国有市场。1990年,我就拿来种子试种,那时,农民就开始获得一些收益。1995年,中央发布5号文件,各级政府和供销社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我当时担任一拉溪镇供销社主任,就选择了苏子生产作为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在1997年创建了一拉溪苏子专业社,228户社员入股,通过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了理事会和监事会,实现了体制与机制上与农民的对接,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千变万化的市场提供了组织保障。”
市场变幻莫测。这个农民组织刚刚成立不久,就碰上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这直接导致市场上苏子的市场价格大跌。如果按照专业社与农民签订的合同进行保底价收购,专业社要多支付农民4万多元。给还是不给?专业社领导经过讨论,统一了意见,决定按照合同价收购。这一举动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为新生的专业社赢得了信誉。
1998年,专业社与韩国客商联系,及时了解韩国苏子市场的需求变化,指导农民根据市场调整种植面积,避免了专业社和农民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开发苏子产品,1998年,一拉溪供销社又创建了苏叶专业合作社和苏叶加工厂,形成了苏子产品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新格局。为了提高苏叶和苏籽的单位面积产量,一拉溪苏子合作社不断引进韩国的优质苏子品种,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免费为当地农民运送种子、农药、化肥。这些措施提高了苏子产品的竞争力,一拉溪苏子产品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也逐年提高。现在,苏叶在韩国的占有率已经达到80%以上,苏籽达到60%以上。
苏子专业社社员满福堂说:“我从供销社开始收苏子时就开始种,都十几年了。”他接着算起了种苏子的“小九九”:“种苏子比打工强,也比种玉米强。1公顷地单卖苏叶就能有1万元,苏籽也能卖7500元,而且种苏子用的化肥少,只是种玉米用量的1/3。总的算起来,种1公顷苏子顶两公顷玉米。卖苏子马上能变成现钱,没有白条。农民也得算经济账呀!”满福堂越说越有劲:“我的儿子上高中、大学花了十几万了,全靠家里种苏子。大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到青岛工作,花1800元买了个能照相的手机,把原来靠苏子买的旧手机给我了。去年家里还买了摩托车,真得感谢专业社啊!”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