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昔日龙柏烧狗肉 今朝合作闯市场

作者:郑劭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第2198期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21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本报首席记者郑劭清)萧山是有名的“中国花木之乡”,可刚到这里,记者就听说“龙柏烧狗肉”的故事。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听说种龙柏能赚钱,一时间,萧山农民房前屋后都种上这种树木。为防小偷偷树木,许多人还养狗看着。没想到,龙柏太多了没销路,后来白送都没人要。树晒干了,狗没用了,农民纷纷把龙柏砍了当柴火,杀了狗烧着吃。

  狗肉吃了,人的胆子却变小了——没人告诉他们今年种什么能赚钱,种多少能卖出去。许多农民心里没了主意。

  2001年秋天,萧山城厢中心供销社牵头,组织了9户规模种植的苗木专业户成立了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在工商部门登记,取得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合作社究竟能干什么?一开始有人心里犯嘀咕。

  城厢中心供销社工作人员总结“龙柏事件”认为,农民信息不畅,种植缺乏引导是龙柏成灾的主要原因。合作社从信息发布入手,办起了信息网站“中国萧山花木网”。打开网页,可以看到行业动态、产品供应、产品求购、苗木报价等信息。不论是谁,只要上了这个网站,都能免费浏览相关信息。

  记者拿到了几本今年出版的《情况简介与信息技术》。这是合作社办的刊物,不仅介绍了苗木种植技术,还将社员单位需要销售的苗木品种、规格、价格列表刊登,每期都向有关单位、客户赠阅数千份。

  合作社还四处联系引进新品种。两年前,他们从安徽芜湖引进了6个荷兰的苗木新品种。这些品种适合不适合萧山的土壤和气候,能不能给农民社员带来实惠?城厢中心供销社决定先试种。他们从自有的50亩基地中划出10亩当试验田。一年下来,供销社花了18万元试种费用,决定推广其中的3个品种。工作人员说,种得活、种得好的品种不一定会推荐给农民社员,他们还要看苗木的市场价值和经济附加值,只有觉得能赚钱的品种才能推广。目前,他们已引进20多个新品种,引种成功逐一向社员推荐。

  “我们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带了个头。自己试种,自己承担风险。不伤害老百姓利益,不计较经济效益,而是注重社会效益。”萧山城厢中心供销社主任裘国平说,“农民种上我们推广的新品种,产业结构调整以后,因为经济附加值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在供销社努力下,合作社组织社员进行技术营销等方面培训。几年来共培训1500人次。他们还请来农业技术人员为社员提供包括播种、嫁接、移栽、防病治虫等技术指导,为社员“出诊”指导1000多次。组织社员所需化肥近7000吨,农药近200吨,农机具2500余件。

  现在的合作社,已从当初的9名社员发展到122户,种植面积从3000亩发展到10500亩。

  合作社本身并不赢利,相反,为更好服务社员,他们还要贴不少钱。“是否有另外一种途径,既能服务社员,也能弥补这个资金缺口?”

  2002年合作社成立了园林绿化养护队,如今已有50多位养护人员,其中有园林工程师、园艺师、庄稼医生。养护队有两大工作,一是为客户养护苗木花圃,二是推荐合作社引进的新品种。

  目前,养护队已有21家养护基地,涵盖学校、宾馆、住宅小区、政府等四十多家单位。养护队根据养护面积收取养护费用。萧山十中是养护队养护面积最大的一个基地,有5万平方米的苗木,每平方米养护费用100多元,一年养护收入可达7.5万元。“养护队今年收入80多万元,利润能在10万元以上。”萧山城厢中心供销社主任裘国平说。

  合作社还在浙江花木城设立了销售窗口,接洽业务。近两年共接洽业务四五千万元,为社员组织种子、种苗价值428万元。

  原本“贴钱”的合作社赢利了,每年都能拿出1.5万元—2万元给入股的社员返利分红。9户最早参加的社员入股2000元,能得到化肥等实物返利,又能得到不低于银行贷款利息的资金返利。其他未入股的社员也能得到实物奖励。现在合作社还要继续吸收苗木种植户,用电子商务的形式推销自己的苗木产品,还想扩大自己的业务领域,让合作社走出浙江。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