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跑市场,常坐公共汽车;不通车的地方,就步行;背包里总是带着干粮——这就是20年前的焦宗辉。20年风雨,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焦宗辉正成为那一段农资历史的标识性人物。因为风雨兼程,焦宗辉身上有更突出的农资人性格和品质,有人将他称为“复合肥营销的‘火炬手’”。
“蒜县”打响“第一枪”
山东化肥发展历史是中国化肥历史的缩影,而金乡县的化肥历史可以说是山东化肥历史的缩影。敢想敢干的焦宗辉就“吃”定了这块化肥销售的“宝地”。正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金乡县,焦宗辉声名鹊起。
当时,我国复合肥特殊的市场背景,注定了要催生一批复合肥营销高手,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由于国产复合肥还没有得到国内的广泛认可,复合肥市场还是进口肥的天下。金乡县的用肥观念虽然一直走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前列,但是对国产复合肥的态度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与当时的农资公司经营体制也有很大关系。
谈起金乡县,焦宗辉依然兴奋不已。“当时金乡县农资公司卖的主要是进口复合肥和复混肥,而且经营得有声有色。我向他们介绍,国产复合肥也非常好,他们就是不愿意理我。以没有资金、没有仓库、没有时间等众多借口推托。”焦宗辉回忆说。农资公司的体制决定了他们对新生事物缺乏兴趣,即使有利润可图,他们还是缺乏动力。
焦宗辉无奈地围着农资公司大院转了一圈又一圈。他又找到农资公司的经理,问是否可以代销合作。农资公司经理不耐烦地说:“你走吧,我们大院已经没有仓库。”
焦宗辉说:“你看这样行吗?我们厂里的货就放在屋檐下,我们自己派人卖,卖货时从你们那里交款、开票,我们一吨货给农资公司30元,并且我们归你们公司统一管理。”农资公司的人惊喜:还有这样的好事?!
在焦宗辉没有使用金乡县农资公司人财物的情况下,合作就开始了。焦宗辉立即派人发货,并带了几个搞宣传的人员。“我们自己买了纸张和笔墨,白天发放宣传单,给农民讲解国产复合肥的肥效,晚上回来以后就计划明天的宣传,睡觉前还得总结一天的得失。那段时间,宣传单是我自己写,凌晨两点以前没有睡过觉。”这些点点滴滴又把他带到了金乡县。他们的促销和宣传措施在金乡县轰动了,半个月时间,他们几个人卖了900多吨国产复合肥。
第二年旺季到来之前,焦宗辉就开始布置整个金乡县的市场,每个乡镇布一个销售点,再派两个人驻扎。别人还没有着手的时候,焦宗辉已经布置好了市场,旺季一到,市场全面铺开,结果大获全胜。当时一个月最多卖到了7000多吨。后来别人都跟着学焦宗辉的销售模式。到了第三年,山东各个厂家都争抢金乡县市场。焦宗辉说:“别人一下子跟了上来,第三年我们的策略又变了,开始做品牌。一个品牌做的再好,但市场份额总是有限的,于是开始把三个15%的复合肥更新为三个16%的。金乡人的求新能力强,我们还开始多品牌销售,后来这种模式扩大到滕州、平度等很多地方,其他公司也开始纷纷模仿。”
在金乡县,焦宗辉打响了复合肥营销的“第一枪”。但是他对复合肥营销模式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与金乡模式不同,现在厂家普遍使用的“县级代理”也是由他运作催生的。
“县级代理”第一人
随着复合肥营销的继续发展和县市农资公司内部关系的微妙变化,复合肥营销的另一场“革命”即将开始。
农资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候,国产复合肥正处在推广的攻坚阶段。县市农资公司没有市场化运作,个体户也没有崛起,农资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销售模式。县级代理应运而生。
焦宗辉分析说,“因为体制原因,那个时候农资公司还不知道什么是县级代理,而一批从农资公司走出来的人却成了县级代理的第一批受益者。县级代理经得住上个世纪90年代末化肥市场的考验,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化肥销售的主流渠道。”
受国产肥料认知度较低的限制,市场开拓比较难。特别是第一批县级代理人,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对市场开拓没有信心,并对市场风险心有余悸。而且当时的基层农资市场主流还是农资公司,他们不开拓市场,别人开发也很难。焦宗辉认为,为了增加经销商的信心,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厂家就必须先进行市场开拓,等到市场有了一定的起色,才能交给经销商。毕竟是个新生事物,必须对他们进行扶持。当时给经销商的政策主要是返利政策,减少了经销商的经营风险,让他们稳定获利,这一点非常关键,否则县级代理再开始就发展不起来。市场渠道畅通以后,别人也开始了跟进,更有一些人试图通过直接发展终端来超越县级代理。
“县级代理直到今天,仍然是化肥销售渠道建设的主流,我相信直接发展终端的做法还有些早。想一竿子插到底,没有那么容易的。”焦宗辉自信地说。后来,“德农”事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焦宗辉认为,终端发展的瓶颈是人才,他的观点来自于深入的市场调查。焦宗辉说:“什么是人才?一些农资公司解体以后,有能力的人就自己租个门脸单干,根本不愿意给别人打工,这是基层经销商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和事业观。”他认为,这是发展终端市场的最大难题。因为直接发展终端招聘过来的人要么农资阅历欠缺,要么能力不够强。
“有能耐的人早就自己单干了,没有能耐的人招过来了也不行。没有能耐的人即使依靠大的公司,也没有办法和有能力的人进行竞争,很多方面,比如人际关系、市场开拓能力等等,差别非常大。这在基层市场,是最大的现实。”焦宗辉严肃地说。终端网络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网络往往抓不住基层最顶尖的人才,这就注定发展终端网络模式的失败。
现在的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企业竞争也不只是人才一个因素。有能力的人,代理好的品牌,并用好的促销措施,这对厂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人才就做不了大的事业,但是复合肥的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营销的一个高级阶段,仅仅有营销人才是不够的。
营销要打“组合拳”
现在的复合肥行业,人人都在谈论营销,但是能把营销做得游刃有余的只是少数,焦宗辉就是其中之一。
“复合肥营销与氮肥营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很多搞复合肥用的还是‘尿素’思维,所以出现亏损是必然的。”焦宗辉认为,复合肥走尿素的路子是不对的,尿素销售完全是一个价格问题,价格高了就紧一点,价格低走就马上出货。国内需求无力,国际上还有需求呢,因此尿素销售只是一个浅营销。尿素销售人员,没有销售压力,把目光盯准了价格,涉及不到营销的深层次问题。
复合肥与尿素销售最大的不同,就是涉及的营销因素较多。复合肥营销因素包括产品定位、生产、包装、宣传、品牌、服务等等若干个方面。复合肥的市场竞争相对比较激烈,而且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中,需要一个鲜明的营销策略贯穿于整个营销的始终。氮肥牵连不到这么多的问题,也没有综合的营销思路。焦宗辉幽默地说:“其实尿素销售就是一个物流问题。”
焦宗辉认为,复合肥营销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从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品质定位,以及产品包装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定位与众不同,包装新颖,甚至产品形状有个性,就会吸引更多的经销商感兴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与众多经销商区别开来,他们才能更容易赚钱。焦宗辉严肃地说:“有的复合肥厂家,在产品出来之前,就注定他们会失败。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营销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焦宗辉说:“有的复合肥企业有将近200人的销售队伍,这怎么能行呢?20个人都用不了。”队伍太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巨额开支,人才不在多,而在于精。
“英雄要看出处”,这是焦宗辉人才观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认为,选人才,必须选本行业的,而且必须看出身(原公司),是否优秀。他始终认为,销售人才选拔必须是高门槛。他幽默地说:“培养一个成熟的复合肥营销人员需要三年的时间,如果销售全是生手,不到三年企业就垮台了。”
焦宗辉认为,营销队伍也不是孤立的,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团队,不只是销售人员,办公室、农化中心、物流、服务中心等等,这都是配套队伍。营销队伍要上一线战斗,其他配套部门必须做好保障,内部政策、客户政策必须先搞好,否则就有可能事倍功半。市场信息搜集、反馈处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市场营销因素。
焦宗辉概括说:“复合肥营销要打组合拳。”事实也证明了焦宗辉“组合拳”的力度。利丰化工的产品设计投入了公司的很大精力,在产品出来之前,已经开始拓展市场渠道。 “百利丰盛”产品一问世,就遍地开花,而且还是高价格策略,市场发展保持强盛劲头。同时,辅助品牌在市场上与主打品牌一起相得益彰。
“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利丰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乐义,提出的公司理念是:“做农民放心的事,做农民满意的肥。”焦宗辉说:“董事长的话,给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民满意是我们的最高追求,同时我们还要保证代理商和经销商相对较高的利润。”
投产不到半年,产品屡屡脱销,利丰化工成为了复合肥行业的后起之秀。后起之秀的销售带头人,正是这个被称为“火炬手”的焦宗辉。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