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后 供销社做什么?——总社第六期县级供销社主任培训班座谈会侧记

作者:郑劭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经济新闻》2005年第1776期二版 发布时间:2005年09月0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改革之后,咱们供销社怎么办?”
     这是第六期县级供销社主任培训班部分学员代表在8月31日的座谈会都谈到的问题。总社理事会副主任李春生参加了座谈。在这里,总社领导与县社主任面对面、心贴心地沟通交流。
    “现在让我到别的单位去,我还不去呢!”湖北宜都市供销社主任周厚知这么说。
    看着大家疑惑的眼神,踌躇满志的周厚知继续说:“我们供销社经过了三年改革‘滚钉板’,改革完了怎么办?我们重新成立了烟花爆竹、生产资料、果业、药材四个股份制公司,这些公司成立了连锁配送中心,在全市就有400多家农资连锁店、500多家烟花爆竹连锁店。”
     “你们的基层社呢?” 李春生插话问道。
    “基层社和网点就是我们的网络终端啊!”周厚知说,“我们供销社既是公司,又是连锁配送中心,还是合作社。”
     “我们就是要为农服务。”河南省新乡县供销社主任夏治珂说,“不干这个,供销社干什么?”
     “农民需要你服务,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就要不以赢利为目的。”这位在供销社六七年的县社主任主张“工业强社”,用工业挣钱、抓项目挣钱,有实力为农民服好务,以此赢得地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再来争取政策带动工业发展和为农服务。
    “应该这么干。”李春生表示赞同,“供销社有前景、有形象、农民欢迎、政府满意,咱们的政策也就有了。”
     夏治珂说:“供销社人能吃苦,脑筋活着呐。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守信,干什么事供销社都干得比别人好。”
     “供销社要干的事情太多了!”夏治珂补充说。
    一说起干事业,这些在基层摸爬滚打的主任们就来精神了。陕西汉中勉县供销社主任李应正说:“我们根据政府的规划来建网点,政府在哪里搞开发区,我们就从哪里买土地,建房子、办超市,现在已经办了7家超市,超市每平方米一年收入八九万元。”
     李应正还告诉大家,他们那里的水稻产地农民在水稻收成后在田边烧稻草,到处乌烟瘴气,害得汽车都不敢上公路,他们就办了个草业合作社,200块钱卖给农民一台机器加工稻草,一亩地八九百斤的稻草就这么消化了,农民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增加了收入。
    “现在每个月县长要到我们这儿来看看,每半年县委书记和副市长要来这儿考察,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还到我们办的一个村级综合服务社来了!”
     甘肃平凉市静宁县供销社主任赵贤君说:“我们这有全国最好的苹果产地,我们围绕苹果产业组织了专业合作社,经常请专家到户为农讲座,县社还从每年几百万元开发收益中拿出钱来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我们供销社还挂上了‘农业产业化促进协会’的牌子,带动营销大户为农服务。”
     李春生也谈了自己的想法:“各地搞专业合作社是需要条件的,它需要当地有产业、有市场、农民有参与意愿,但是搭建服务平台,一般的县社都可以做,要千方百计地搭建服务平台,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经纪人、各类协会等提供服务。根据自身条件,能开展什么服务就开展什么服务,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先做到什么程度,比如走访一下农民大户,提供市场信息、技术咨询、销售渠道,帮助协调政策、解决法律纠纷等。”
     “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社办企业实力的增强,供销社的服务能力就提高了,平台的内涵也充实了,自身形象也改观了。”
     “供销社要成就事业,就要从长远着想,这是奉献的事业,也是实干家的事业,如果真正去做了,就能闯出一片天地。”李春生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