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根外施肥应做到“五根据”

作者:吴士平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2004年第1555期3版 发布时间:2004年07月2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根据肥料的特性,选择适于根外施用的肥料种类。用作根外施肥效果较好的肥料有尿素、磷酸二氢钾、硝酸钾、硫酸铵、硫酸钾、过磷酸钙和草木灰的浸出液、偏磷酸铵及大部分微量元素肥料等。一些极易挥发的肥料如氨水、碳酸氢铵,以及含有氯离子的肥料如氯化铵、氯化钾等,均不宜用作根外施肥,因为它们有的因易挥发肥料损失大,有的则对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作物种类及生育期,选择肥液用量及浓度。作物根外施肥的适宜浓度一般是:尿素1-2%,磷酸二氢钾0.3-0.5%,过磷酸钙浸出液3-5%,钼酸铵0.01-0.1%,偏磷酸铵2-3%,硼砂(硼肥)0.1-0.2%,硫酸锌1%,每亩喷肥液用量50-60千克。棉花、油菜、豆类、蔬菜等双子叶作物,叶面积大,角质层薄,溶液中的养分易被吸收,因此给这些类作物喷肥液浓度应适当低一些;水稻、麦类、玉米等单子叶作物叶面积相对较小,叶片硅质化程度高,营养成分难于被叶片迅速吸收,所以喷肥时必须适当加大肥液浓度。
  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喷肥时间。许多试验证明,根外施肥在比较潮湿的天气里进行,并保持叶片湿润的时间为30-60分钟,才能获得较好的肥效。为尽可能延长肥液在叶面的保湿时间,根外施肥应选择在早晚空气湿润或有露水的时候进行,无风的阴天可以全天喷施。如果在肥液中掺进少量粘着剂,如洗衣粉、中性肥皂等,还可以降低肥液的表面张力,增加肥液与叶片的接触面积,提高喷肥效果。
  根据肥料在作物体内的移动性,确定喷肥次数。据有关试验报道,氮、钾肥在作物体内的移动性很强,因此,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喷施一次即可;磷肥的移动性次于氮、钾,须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连喷1-2次;在作物体内仅部分移动的锌、钼、锰、铜肥和不移动的硼、钙等微肥,一般应连续喷施2-3次。
  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最佳的喷肥部位。一般地,农作物的绿色茎叶是喷肥的合理部位,特别是生长幼嫩、长势健旺的绿色功能叶,受肥效果最佳。值得注意的是,给双子叶作物喷肥时,要在叶片正面和背面同样均匀喷施,而单子叶作物只需将肥液自上而下喷洒在叶片正面即可。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