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风起云涌时     <br/>——2003/2004年度棉花市场整体回顾

作者:吉宝飞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棉花导刊》2004年第31期1版/要闻 发布时间:2004年08月2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2003棉花年度已在涨跌的风浪里尘埃落定,市场的大起大落还没让业内人士回过神来,新的一个棉花年度又迎面走来。对过去一年的棉花市场,人们更多的评价是“不寻常”、“历史罕见”,回首眺望,除了棉价的涨跌外,即将试点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棉花配额的发放、频频发生的外棉质量问题、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等等这些都是催发棉花市场的酵母,多数棉花流通企业亏损或者处于亏损的边缘,盈利的企业寥寥可数;业内人士也在此年度中,对市场反应极度敏感,且深切感受到市场无定数。

棉价飙升纺织寒

  2003年9月1日,我国棉花价格指数为12932元/吨,2003年11月3日我国棉花价格指数17608元/吨,为2003年度最高,短短的两个月,我国棉花价格指数就暴涨了4676元/吨,这种现象在棉纺行业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同时,高棉价也使棉纺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2003年9月—2004年2月,棉花市场行情先涨后稳,后期高位运行,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现货市场价格节节高升,新棉收购质次价高,销售市场火暴,整体行情高位运行。由于受天气影响,去年棉花上市普遍比往年推迟半月以上,9月份棉花价格呈小幅上涨之势,因去年国庆期间天气恶化,10月份棉花价格快速攀升,棉商疯狂地抢购棉花,不惜高价收购,有的地方的棉花收购成本达到16000元/吨。11月以后,棉价高位运行。棉花价格扶摇直上,主要原因就是棉花产量减产,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纺织企业需求。一方面,2003年度棉花种植面积为7600万亩,较前一年增长22%,由于前期连续的阴雨天气和“华西秋雨”的影响,棉花总产量为486.6万吨,比预期大幅减少,基本与去年持平;另一方面,去年我国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大量增加,纺纱能力增长过快,用棉需求量大幅增加;这两方面拉动了棉价快速攀高。二、商品棉电子撮合行情一路走高。受现货市场的带动和国内供需缺口远远大于预期的影响,电子撮合行情大幅走高。三、中国进口激增,带动国际棉价先涨后落。据统计显示,2003年度全球棉花起初库存为879万吨,产量为2013万吨,消费量2010万吨,供求基本平衡;而我国棉花市场却存在240万吨的缺口,中国棉花市场成为影响国际棉价走势的主要因素,中国棉价的暴涨带动了国际棉价的上涨,去年10月29日,纽约期货价格达到84.92美分/磅,创下历史新高。进入11月份以来,国际棉价就一直走低,行情小幅回落。四、高价原料推动棉纱行情大幅走高,下游产品销售受阻。前期棉价居高不下,高成本威胁纺织企业,一些地区的部分纺织企业被迫停产、限产,实行产品结构调整的企业增多。去年10月份,各轻纺市场棉纱报价也出现千元的上涨,棉布产量环比下降14.3%,同比增幅下降11个百分点,由于处于纺织生产的淡季,产品销势却一直低迷,进入11月份钱清原料市场32支纯棉纱成交价一直围绕22800元/吨附近。1月份受国家调低出口退税、美国对我国针织布、袍衣和胸衣三种纺织品设限的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明显受限,2004年1月纱产量61.33万吨,较2003年12月减少18.61万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棉花需求。五、陈棉竞卖行情大幅攀升。
面临棉花单产下降,棉价飙升,棉商盲目高价抢购,棉花囤积严重,收购市场混乱等现象,2003年12月11日,中国棉花协会在上海主办全国棉花形势分析会。会议由专家具体分析了当前的棉花形势和后期市场走势,强调棉花企业除了注重棉花质量和企业信誉外,还要密切关注市场信息,注意防范市场风险,要加强联合,扩大优势和市场份额,为棉纺企业的风险意识打了预防针。

棉价暴跌棉商冷

  3月4日有关部门向外界透露,新增的100万吨棉花配额已经发放完毕,使得棉花市场又起轩然大波,从此,棉花价格也开始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本是高涨的棉价立刻产生了强烈反应,调头下滑。3月15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为17469元/吨,较4日17659元/吨跌190元/吨,此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为止,仍呈下跌之势。3月份以来棉花市场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3—5月上旬,棉价小幅下调。第一、棉花市场清淡,纺织企业观望氛围浓重,销售市场买卖双方一冷一热,低等级棉跌幅稍大,等级矛盾突显;受外棉到港影响,棉价小幅下调,5月17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为16709元/吨,较3月4日跌950元/吨。第二、纺织市场价格也不断下调。两个月来,32S棉纱中心成交价从23800元/吨,下调到了22600元/吨。棉纱销售市场整体也是不景气。第三、缺少了现货市场的支撑,受国际市场不断下跌的影响,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也大幅下滑。第四、国际棉花市场并没有因我国棉花进口而价格上涨,相反一直继续着11月份以来的下跌之势。分析原因,首先,外棉集中到港是棉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在内外棉价差相对悬殊的情况下,加重了纺织企业的观望心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纺织企业的用棉需求,遏制了纺织企业对内棉的需求。其次,国家实行银根紧缩政策。一方面,纺织企业贷款困难,导致纺织企业库存下降,而且还增加了其他纤维使用量;另一方面,棉纱销路不畅,产品库存积压,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再次,出口退税政策、出口订单和电力方面也都影响着纺织需求。此外5月中旬国家将纺织行业列为过热产业进行限制,这使纺织企业更加困难重重,但3—5月份,纱产量不断增加,都在80万吨以上,这说明,在棉花销售不畅的时候纺织企业并不是降低生产,而是用其他替代了国产棉。
  二、5月下旬—6月,行情弱势加深,棉价跌幅加大。棉花市场的形势并没有像业内人士预测的那样涨上去,反而下跌得更加厉害,棉商恐慌抛售现象严重;5月份外棉进入交易市场交割加速了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的下跌速度;6月1日郑州棉花期货市场上市,在一个月的运行中,因没有现货市场的支撑,也不断下行;纺织市场,因棉价的连连下跌,纺纱产品也被迫不断下调价格,但市场仍旧一片低迷气象;而国际棉花市场不仅背离了棉花消费价格比,还在中国外棉签单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紧跟中国市场不断下调。分析原因,首先,棉纺企业面临还贷压力,不断频频下调棉花价格,大量抛售,但纺织企业却对此并不“感冒”,多数都现货现用。棉商的心理受到严重打击,有的都到了“给钱就卖”的地步。其次,大量外棉集中到港和纺织企业需求萎缩,渐进入用电高峰,特别是江、浙一带的纺织企业开工不足,严重影响了用棉需求量。在此期间,市场资源表现为相对过剩,表现在价格上就不免下跌。
  三、7月份以来,由于受到一些政策的影响,棉价经历了小幅下跌到企稳再到小幅下跌的过程。在棉价下跌幅度最大的时候,6月底棉花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议对稳定市场,遏制棉价下跌幅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棉花市场在7月份国家延期棉纺企业的信贷政策的影响下,走出了6月的低谷。电子撮合市场和郑州期货市场也回暖了一段时间,郑州期货冲破了前期的支撑价位,在寻找新的支撑点;电子撮合市场也回落到了前期的低位区间,它们后期的走势还主要取决于新棉上市的行情。国际市场,世界各棉花主产国多数增产,美国预计棉花产量的再度调高和中国棉花的丰收预期,使国际市场不断涨跌起伏,我国棉花市场的走势,将直接影响着国际市场。目前,有关资金和收储的宏观调控早已被消化掉,对市场产生了一段时期的支撑后现在已经没有多大作用,但纺织企业的资金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棉价仍旧处于小幅下跌中。
  目前看,后期我国主要棉产区天气状况有利棉花生长,今年的棉花产量预期比去年增加,这些对新棉上市行情都是利空因素,但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5年度我国棉花生产仍存在一定的缺口,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市场形势,时刻关注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加强市场风险意识,迎战新的棉花年度。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