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连云港假化肥

作者:王 越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资专刊》2004年第1491期1版 发布时间:2004年04月10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又到农忙备耕时。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连云港化肥进口的年吞吐量达到150万吨。
  曾几何时,这里假冒伪劣化肥一度猖獗。而今,状况又如何呢?

  食盐倒包变化肥
  2月26日,记者以一个化肥经销商的身份来到了连云港。
  按照电话簿上几十个化肥厂家的电话打过去,不是“没有这个厂家”,就是“拨错了”。几年打假,这里厂名常换常新,电话簿已经跟不上变化了。
  此后,记者又拨通了一家化工厂的电话,竟然是一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厂家。听说记者是买化肥的,电话那端竟然爽快地说:“有的,有的,你要真的还是假的?”
  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5分钟后,记者房间的电话响了,一位自称是搞化肥的张老板几句寒暄后,称要到房间来面谈。
  又过了十分钟,张老板敲开了记者的房间。
  张老板(拿出一小包红色的颗粒样品):“这是我们的产品。”
  记者:“颜色还挺鲜艳。”
  张老板:“颜色有很多种,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什么颜色我都可以做出来。”
  记者:“什么价格?”
  张老板:“我给你800元每吨。你喜欢什么包装我们就给你做什么包装袋。连运费、制版费(设计假包装袋的费用)、包装袋最多900元就够了。”
  记者:“还能再少点吗?”
  张老板:“能再给你让一点,但不会太多。现在港口价(不包括运费)美国二铵已经是2550元一吨了。”
  听说记者是刚刚入行的新手,张老板还热心地教了记者几招。
  张老板:“我这儿出厂时是颗粒硫镁肥,你回去后用美国二铵的袋子包装,做这行的都知道。我把‘化肥’和包装袋分别从火车站给你运过去。包装袋全是进口的,跟真的一模一样。你回去倒一下包,自己装袋。我不瞒你说,连云港是化工城,你一搞就有人知道了。你回去后找个废旧的粮库或工厂串串包就行了。”
  记者:“你这个是什么成分?”
  张老板:“我这个就是盐。连云港是沿海城市,就是盐多。我给你包装袋上印的就是畜禽氯化钠,你拉着走遍全国也没有人查你。”
  记者:“那要是化验呢?”
  张老板:“肯定化验出来了。”
  记者:“会不会有人查呀?”
  张老板:“就看你有没有关系了。不过,你也别把钱赚完了,给别人少赚一点。你在乡村里设一些点,让他们销售。现在农民的钱最好赚,我们也就赚农民的钱。另外,你在哪个乡销售一定要和当地搞好关系,你赚的钱给他们一点。或者,你也可以把你们当地化肥厂的包装袋拿来,我给你按照哪个样子做,然后装上他的袋子销售,当地就不会查了。”
  看记者有点迟疑,张老板怂恿道:“我现在新疆、东北、海南等地都有点,很赚钱的。新疆有个人去年来这儿,每发一个车皮就能赚6万元。两个人合伙,去年秋天到现在已经赚了100多万元。”
  张老板还自我推荐:“氯化钾我也能生产。600多块钱一吨,运回去包括包装袋每吨也不超过700元就到你家了,市场上现在每吨要一千三四,一吨赚七八百的,你发个100吨,七八万元就到手了。”

  “红火”的制假售假
  倒包——既无风险,又有高额利润,这已成了连云港不少化肥造假者心照不宣的行为。
  在位于连云港新浦区东港学院后面一废弃厂房里,十余个工人正忙得热火朝天。一辆配载货车正在等候装车,几名女工还在车间里灌装无水氯化钙,一名男子正在封口。在偌大的院内,堆放了十几堆硫酸镁、硫酸钾等肥料。
  一名工人说,现在所装的无水氯化钙,是使用了江苏省金坛市长江农用化学研究所的包装袋,已经封口的200袋,正准备由货车拉到金坛销售。据经营者杨经理称,该产品是从盐场购进的,稍加更改就可以销售了。记者在现场发现,在这个上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里,各式各样的化肥包装袋随处可见,如上海双丰肥料有限公司、连云港市丰宝磁肥厂和泰丰微肥有限公司等包装袋。
  走进厂房,刚刚拌好的肥料还没有灌装,旁边的台秤、封口机和崭新的包装袋及搅拌机一一摆在眼前。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重新包装好的肥料,其实就是换了一下包装袋而已。经营者杨某称,该厂的产品大多销往河南、河北一带,每吨价格在400元左右。据附近的居民称,此厂生产已经一年多了,每月都销售出去好几百吨,生意还比较红火。
  比杨经理更诡秘的是,张老板把厂子开在了远离城市的郊区。2月27日下午,徐老板又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生产车间。坑坑洼洼的路起伏不平,车子绕来绕去,最终停在了一个远离城区的既无厂名又无牌号的空旷院子里。张说,我不带路你肯定来不了。
  在张的“厂办公室”里,记者碰上了一个长期驻此的山东李老板。爽快的李老板毫不掩饰自己赚钱的兴奋:“利润太大了,几十块钱一袋,卖100多,你看看,多大利呀。我一年至少赚30多万元利润。我要货的量很大,一年四季没有淡季。”由于担心断货,李老板还派人专门住在连云港,而他自己也一年有200多天在这里,每两天就要拉走二三十吨货。
  记者:“你的产量有多少?”
  张老板:“我的产量根据客户要求,一天能达到30吨。像我这个规模在这里算是中等的。”
  记者:“听你那个朋友说,海州没有真的。”
  张老板:“对。”
  记者:“你们这里不查吗?”
  张老板:“我们这里全民创业。但是,我们营业执照是合理合法的。我的营业执照上写的就是硫镁肥,而且生产出来也是硫镁肥。你看我生产的产品颜色、颗粒像美国二铵,但我没有写二铵,你回去串个包就变成了美国二铵。话说回来,谁找谁呀?”
  “……”
  沉默一会。张老板似是自言自语:“我们还带动了其他的行业呀,你们来总得住店、吃饭吧?”
  山不转水转。第二天上午,记者竟然又被另一个顾姓老板带进了这个大杂院里看货。同一个地方,却不是同一个车间。看完车间,顾老板又把记者领到了他的仓库,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产品堆在那里。
  顾老板:“你想要什么货?”
  记者:“你都有什么呀?”
  顾老板(指着桌上用食盐做出来但上色却不一样的颗粒):“红的装氯化钾,白的装复混肥,黑的装二铵。”
  此刻,记者才明白了徐老板所说的“硫镁肥什么都可以冒充,什么颜色都可以搞”的道理。
  此后,记者拨通连云港市114,查询记者曾跑过的海州风源化肥厂等数个厂家,竟然全部没有登记。

  有“良心”的掺着卖
  听说记者想买化肥,一位出租车司机张口问道:“你要去哪个厂家?”在连云港市街头,记者随便打听了几个出租车司机,几乎每个人都会知道两三家化肥厂。
  在从连云港往东海县的道路两旁,不时有化肥厂或销售点从眼前闪过。甚至连加油站的横幅上都张贴着化肥的宣传画。
  一家大门紧闭的昆仑化工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院落里坐着四五个工人,但大门却是铁将军把门,锁得严严实实。一位负责人模样的野先生打开了门。
  在厂办公室墙上,醒目地写着:诚信为根,质量为本,用户至上。但野先生张口就向记者要样品,“我们都是按照样品生产,你想要什么样的就给你什么样的。”
  记者:“有复混肥吗?”
  野先生:“真的没有。(指着桌子上一堆样品)这都是25、35个含量的复混肥替代品。390元一吨,你自己来提货。”
  记者:“多少含量?”
  野先生:“没有。”
  记者:“包括运费吗?”
  野先生:“不包括,是出厂价。”
  记者:“包装袋呢?”
  野先生:“也不包括。一个包装袋5元,你想要什么袋子我们都可以给你寄。”
  记者:“怎么这么多油?”
  野先生:“我们刚上的化工用的油,在这儿放3个月没有问题,还是很新鲜。”
  记者随同野先生进入后面厂房。机器早已经是锈迹斑斑,野先生解释道:“我们现在不干氯化钾了。”
  记者:“这里都不做了吗?”
  野先生:“不是,还有不少人干。我们也干,就是量小了不值得我们去疏通关系,量大了我们随时可以做。”
  记者:“这是什么生产的?”
  野先生:“把海盐粉碎后上上颜色就是氯化钾。”
  记者:“海盐多少钱一吨?”
  野先生:“260元。”
  记者:“那你们出厂价多少钱一吨?”
  野先生:“400元。”
  记者:“你们的主销区都是什么地方?”
  野先生:“我们的产品大多销往山东临沭,到了那里换了包装就是成品了,每吨就卖1300多元。你看,那些俄罗斯产的、美国产的、澳大利亚产的,其实全是我们这儿产的。(笑)今天你算是找对了。”
  记者:“他们不能自己生产吗?”
  野先生:“他们场地比我们的小,条件比我们的差,但他们一个个厂都有证件。我们这边没有复混肥的销售许可证呀!”
  “不过,他们拿了生产许可证也做不出来。他们那个标注是30个含量的可能装的是25个含量的,标准25个含量的装的可能连20个含量都不到。但不管怎么样,他们也都得投入一些成本,而我们用盐就可以做出来。所以,他们从这儿买比他们自己生产价格还要低廉很多。你看我们大门紧闭,就是不允许别人看,其实技术也很简单,但别人是不知道的。”
  “他们买回去后,有良心的是掺着卖,没良心的就直接换袋卖。”
  记者:“那是换袋的多呢还是掺着卖的多?”
  野先生:“换袋的多。”
  记者:“你们一年要销售多少?”
  野先生:“光连云港销到临沭去的每年最少也有好几万吨。”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