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语者:“中华茶乐第一人”吴华

作者:李妮平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第2345期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2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2005年,由中华茶艺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华茶语(咖啡)世界博览会”在北京莲花池公园东广场举行。我国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指挥家——吴华先生,应中华茶艺协会会长郝滢女士之邀,为此博览会创作了主题歌《茶语》,并亲率“华韵国乐团”,在博览会开幕式当天,现场演奏了新创编《福建采茶灯》、《云南大茶山》,以及江西采茶戏曲牌《春景天》等五首乐曲。虽然所演奏的曲目只有五首,却是对中国茶音乐的一次独有展示,与会者无不感到精神振奋、耳目一新,到场的武绍祖、焦若愚等老领导,更是对此次演出连声称赞,纷纷表示已有许多年没有听过这么好听的茶音乐了。

  这次博览会,令吴华先生深刻感受到群众对茶音乐的喜爱,以及茶艺市场对茶音乐的需求,因此,他与中国茶艺协会做出了约定,建立了一个名为《中华茶语》的茶音乐开发项目。

  究竟什么才是茶音乐?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采访了吴华先生。

  采访吴华先生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已过花甲之年的他,仍有着不逊于年轻人的精气神儿,高大的体魄、浓密的卷发,无不洋溢着音乐家的浪漫气质。作为曾经入选过《世界名人录》、《中外名人辞典》、《世界华人英才录》的著名艺术家,吴华先生在艺术创作和音乐教育两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绩及突出的贡献。在他的作品当中,无论是已入选中国十大协奏曲之列的《夜深沉》、《天仙配幻想曲》,还是已出版发行的《中国歌曲创作实用教程》、《箫演奏实用教程》等音乐理论教科书,都可谓是我国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把音乐作为毕生的梦想,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地进行追求的艺术家,在说起茶文化时,竟也是博古通今、见解精道。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气韵生动。在关于远古时期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便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的记载。唐代的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编撰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更被后人尊为‘茶圣’。此外,鲁周公、司马相如、孙皓、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陆游、苏东坡、广陵茶姥、鉴真大和尚等许多人,都为中国茶文化留下了千古美谈、生动典故及优美诗文。而茶文化的形成,与我国儒、释、道等宗教信仰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庐山等地,不仅是宗教文化的土壤,同时也是名茶的故乡,许多茶种便是由高僧、道长等引种的,这也就促进了我国独特‘茶禅’的形成。”吴华先生滔滔讲述着茶文化的缘起与发展。

  的确,茶不仅在其文化层面上的意义人尽皆知,更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已成为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正如林语堂先生曾说过的那样,“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茶以它特有的芳香和韵味,千百年来无休止地滋补着伟大的中华民族。

  “说起茶文化,茶音乐是不能不提的,因为它是茶文化这个整体之中,不可偏废、不可分割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茶文化领域中口口相传的宝贵无形资产。可是长久以来,在中国传统音乐典籍之中,却很少有针对茶音乐的记载,也从来没有人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来加以研究。”说到这里,吴华先生的神色不禁有些凝重。

  事实上,在吴华先生着手挖掘、整理、创编、开发中华茶乐之前,茶音乐确实是整个茶文化当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近年来,随着日本“茶道”、港台地区的“功夫茶”相继传入,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势头可谓是如日中天,无论是茶艺表演的精细化,还是各类茶艺培训学校的兴起,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可是,在一些茶馆以及茶艺表演场合,我们所听到的背景音乐,却很少有纯粹、地道的茶音乐。

  试想一下,在一个充满中国古典气息的茶馆中,廊下是宫灯高悬、柱上有名诗佳对,坐在紫檀花梨的古典家具中间,手持一杯云雾香茗浅啜细品,这样一个优雅而恬静、古意盎然的环境中,萦绕耳畔的却是流行歌曲,或是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无论如何,这总是有些煞风景吧。即使是以中国传统古乐为背景,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也不是那么协调,虽然这些音乐都显露着悠悠的古典意趣,可是与茶却扯不上关系。

  那么,什么才是茶音乐?中国的茶音乐究竟何在?

  在吴华先生看来,中国的茶音乐其实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在中国民族音乐中,茶音乐无论是在现存数量方面,还是在乐曲质量方面都是很高的,并且与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及文人音乐相比,茶音乐更具有群众基础和普及性。

  吴华先生说,“2002年,我和故宫方面进行合作,开展中国宫廷音乐的研究。当时我们在《四库全书》中发现,清朝乾隆年间(1746年)便有关于每年三大节(元旦、上元、中秋),皇帝大筵群臣时的进茶音乐的记载。那首曲子名为《进茶·海宇升平日》,歌中唱道:‘海宇升平日,景物雍熙,遍乾坤草木乐清时,河清海宴麦双歧……’。连皇帝都为茶做了专题音乐,而且还与太平盛世、一统山河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茶在我国的地位有多了不起。后来,我们在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也发现了名为《采茶歌》的器乐曲。”

  在吴华先生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出现了福建的《彩茶扑蝶》和云南的《大茶山》两个舞蹈;著名歌剧《刘三姐》中也有关于采茶的歌舞片断;越剧《雨前曲》中有着众所周知的《采茶舞曲》……这些作品凭借优美的曲调、轻快的节奏以及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而流传于祖国各地,脍炙人口。吴华先生介绍说,我国南方几乎所有产茶的地区,都有着自己的采茶调,比如,在广西称为唱采茶、采茶歌、壮采茶;江西则称茶篮灯、灯歌;湖南、湖北将这些采茶调称为采茶、茶歌;而福建、安徽等地又称其为采茶灯。各种采茶歌舞音乐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在音乐曲调上,有广泛流传于苏、浙、滇、黔、蜀等省的《正采茶》、《倒采茶》、《十二月采茶》等,也有用《剪剪花》、《虞美人》、《水仙花》等民间曲调填词的茶歌,这些音乐无不散发着清新的茶香,以及茶农劳动时的欢乐气氛。尤其是,乐曲中所表现的采茶姑娘的聪慧与灵巧,几乎可以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形象代言,充满了强烈的青春气息与浪漫的人文色彩。此外,许多地区在茶歌舞的基础上,又发展衍变而产生了“采茶戏”的剧种。如江西的赣南采茶戏,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便已盛行赣南,并逐渐流传至广东、福建等地。赣南采茶戏的演出多以一男一女,或一生双旦的小戏形式出现,所演绎的内容多为民间传说、生活故事等,在伴奏乐器方面,除锣鼓之外,也常选用竹筒二胡、曲笛、唢呐及各种弹弦乐器,生活情趣十分浓厚。

  吴华先生认为,我们的国家所缺乏的并不是茶音乐,而是对茶音乐系统的挖掘、整理、开发和创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吴华先生便开始对茶音乐展开深入研究,并成立了华韵国乐团,对此进行多方面的音乐实践。2005年,吴华先生率领“华韵国乐团”与中华茶艺协会合作,研制开发了《中华茶语》这个“推陈出新”的民族音乐项目。

  《中华茶语》是以中国南方各省多年流传的茶歌、茶舞以及采茶戏等音乐作为素材和基调,并以中国现存千年以上的茶诗、茶文、茶史、茶禅等历史文献作为美学基础,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素材,所重点挖掘、整理、创编了一批各具地方特色的茶音乐作品。这些乐曲不仅保持了原有的曲调、地方特色及风貌,并且都是以轻音乐舞曲的体裁形式进行表现的,即能在品茶时悠然欣赏,又可作为茶艺表演中翩然起舞的音乐载体。通过这些茶音乐,人们能够在茶文化的气韵与意境中怡情养性,得到陶冶。

  采访完毕后,吴华先生又匆匆地去忙碌“华韵国乐团”的事情了。作为先行者,吴华先生花费苦心致力于开发中华茶音乐的事业,通过他的努力,真正的茶音乐离我们不再遥远。同时,我们也相信,在未来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茶语者,使茶音乐真正地融入百姓生活。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