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文化]在成都茶馆喝盖碗茶

作者:赵西岳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2081期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16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早闻成都的茶市,堪称世界第一,初冬,我到成都访友,有幸领略了遍布在大街小巷的茶馆、茶楼、茶园、茶社,享受了融茶艺绝技于一体的成都盖碗茶。

  许是成都人与生俱来就有“一日不可无茶”的嗜好,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到处茶旗飘飘茶香弥漫,各色样式的茶馆茶楼茶园茶社,让人目不暇接驻步留连。成都地处四川盆地,是天府之国的精华所在。杜甫在其《成都府》诗中曰:“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可见物丰人富的成都,给其休闲饮茶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饮茶业的兴旺发达,也便顺理成章了。

  我们随意走进一个名曰“蜀中香”的茶园,热情的茶堂倌立即把我们请进到一个雅洁的茶室里。我乘机环顾一下那茶园的大厅,足足摆有十多张茶桌,而环绕在茶桌四周的全是竹椅、藤椅,不少茶客躺在竹制的大靠背椅上,摇摇晃晃,安稳舒适,他们一边喝着茶,一边大摆龙门阵。有的在玩纸牌,有的在斗茶令,有的谈生意,有的谈情说爱,还有的躺在竹椅上打呼噜。虽人声鼎沸,但各行其事,却互不干扰各得其乐,这真是一个平民化的茶世界。

  坐定后,友人便给我介绍起了成都古老的茶文化。成都茶文化的内涵均以盖碗茶为核心。说起盖碗茶,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呢。相传在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有个女儿喜欢喝茶,但又怕茶烫着手,她便叫人用盘子托着,可又怕茶碗滑翻,于是又用蜡把茶碗固定在盘子上。崔宁一看,觉得此法甚妥,便命工匠做了托盏,缘此,盖碗茶的“三件套”(即茶托、茶碗、茶盖)茶具,便流传下来了。

  成都人喝盖碗茶是有规矩的。他们品茶时讲究“一道渣、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意即第一道茶内有尘埃,味道不正,一般要倒掉再冲水。第二道才有茶味,冲上三四道水后,茶味才最醇。冲水时,原茶水不能喝完,要留下三分之一当母水,这样茶味才能久留于碗中,绵香不绝。他们喝时,首先要闻香,即让茶泡上几分钟后,再打开茶盖,此时,茶香便弥漫开来,直沁入人的肺腑,让人心痒口馋,然后再一手托着茶托,一手拿茶盖,轻轻拨去浮在茶水上面的茶沫,乘着芳香正妙,轻呷一小口,留在口中片刻,让茶的芳香在口中回荡后,再徐徐咽下,这样的津味就会款款滋生,让人备感爽心的惬意,茶韵也便润泽而悠扬了。

  “来茶喽!”一声亲切响亮的招呼声,把我们的目光和思绪切换过来。只见茶堂倌手如掷镖一般,将茶托子分发到我们面前,另一只手则已将茶碗稳稳地放在托子上了,紧接着盖子也悄然落位。我正惊羡这堂倌的利索动作,眨眼间,堂倌又从身后很远的地方,把茶水从长而尖的壶嘴里,射入杯中。杯中骤然旋起哗哗水浪,而水竟一点也未溅出,令我们观而叹止。少时,我们揭盖闻香,刮沫,观色,品啜,继而在友人的指导下,徐徐品咽,慢慢回味,全身便有了“细啜襟灵爽,微吟齿留香”的快感。

  我们喝了第二道后,友人便让茶堂倌给我们表演一下拿手的茶艺。堂倌含笑间,只见从我们身后一米之外,凌空飞来一条细细的“水龙”,如同浪花耀出的白光,在我们面前疾然而过,冒着滋滋白汽的热水,便直射入杯中,杯水约七分即收,真是恰到妙处,滴水无遗。堂倌称这道茶艺为“仙人摆渡”。我们刚伸出拇指称赞,更绝的一招又来了。堂倌从我们身后,越过头顶,把壶中的茶水准确无误地射入我对面友人的杯中,令我们拍案叫绝。堂倌说这叫“雪花盖顶”。更绝妙的还有双手提壶,同时射入一个杯中,此谓“双龙戏珠”。还有顶尖级的一招,谓“海上飞虹”,即站在桌对面,隔桌射茶,也同样能达到浪花飞旋而不溅,水至七分而不溢的效果。这些赏心悦目而又有惊无险的茶技表演,更让我由衷地体会到成都盖碗茶那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了。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