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茶叶产量破百万吨 销量全面增长

作者:吴锡端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2077期 发布时间:2007年01月0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2006年,我国茶叶面积、产量均增加。我国茶叶的面积达到14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6.8%。茶叶总产量突破100万吨的大关,稳居世界产量第一的位置。100万吨的产量标志着中国确定了世界最大产茶国的地位。

  增长之源

  从2000年开始,我国茶叶面积改变了在100万公顷上下徘徊的局面,开始出现了增长。从2000年到2005年五年间,我国茶叶面积增加了26万公顷,增长幅度为24%。尤其是在2003年以后,我国茶叶迎来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我国茶叶内销市场异常活跃,各茶叶类协调发展,名优茶产量快速增长进一步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有力地激发了茶农发展茶叶生产的积极性,茶叶面积增长速度也在逐年加快。受茶叶面积增加的影响,茶叶产量也出现较快的增长速度。从2000年到2005年,我国茶叶产量增加了25万吨,增长了37%。当然,增长的原因主要还是政策支持,去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国家将会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其中也包括加大对茶叶生产的扶持力度。

  在乌龙茶、普洱茶和高档名优绿茶良好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各主要产区都增加对茶园投入,加强对茶园管理,而且茶叶科技的进步,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在茶园上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茶叶产量提高。在云南,2006年大多数产茶区茶叶单产较上年提高40%以上,主要是得益于加强对茶园管理。

  最近几年,各地在发展新茶园的同时,逐步淘汰了一些老茶园。而且新投产茶园几乎都是良种茶园,栽培的标准高,茶叶产量大。我国目前单产仍然不高,但并不能表明我国茶园的产能低,茶叶产量还受到名优茶产量增长幅度较快的影响。名优茶采摘主要是细嫩的芽头,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产量的增加。

  各茶类此消彼长

  按照国家官方统计资料,我国茶叶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边销茶和其它茶类。花茶、普洱茶属于再加工茶。根据这个分类,2006年我国各茶类生产情况如下:

  绿茶、乌龙茶和其它茶类增长明显。绿茶是我国主要茶类,它包括了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名优茶市场呈现较快速度发展,以及正在兴起的普洱茶市场对该茶类影响较大。乌龙茶发展很快,主要是受国内市场需求量增长的影响,乌龙茶的主要品种铁观音一直是供不应求。其他茶类主要是受消费多元化发展的影响,也呈较快的发展趋势,其中白茶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下一个亮点。

  红茶产量下降。受红茶出口效益下降影响,该茶类除了传统工夫红茶外,很难成为各地生产发展的重点。加上云南普洱茶热销,对该茶类影响更大,很多原料被生产为晒青毛茶,也促使该茶类产量的下降。

  边销茶原料(不包括普洱茶)变化不大,主要是该市场消费群体相对稳定,市场一直不是很活跃,而且传统边销茶企业相对垄断该茶类的市场。

  普洱茶已经成为市场的热点,以致于云南不少学者提出要把普洱茶单独列一个茶类。普洱茶市场发展趋势已经明朗,据云南有关部门估计,2006年云南茶叶产量将会达到13万吨,其中有9万吨用来加工成普洱茶,如果是这样,2006年普洱茶增长幅度将达到30%。

  名优茶成为茶叶生产的重点。但是,目前名优茶生产遇到规模小,难以形成品牌经营的问题。很多名优茶是地方性名茶,而且是礼品消费,没有形成正常消费,给这个市场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2006年,春茶上市不久,就出现价格下跌的趋势,后来受倒春寒的影响,名优茶价格才有所回升。总体来说,2006年内销绿茶市场并不活跃。除了乌龙茶和普洱茶外,其他茶类价格涨幅也不明显。2006年全年茶叶平均单价为19元/公斤,比上年上涨5.5%。产值大约为190亿元。

  内销市场

  2006年,普洱茶热销给内销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乌龙茶特别是铁观音市场依然火爆。但是,国内消费的绿茶增幅开始变缓,花茶市场依旧没有大的起色,估算2006年茶叶的销售为66万吨,比上年增长10%,销售额为240亿元。

  2006年各茶类销售情况如下:

  绿茶还是第一大销售茶类,销售量估算为37.5万吨,约占市场58%;其次是其它茶,约10万吨,占15%。其它茶包括了紧压茶、普洱茶、白茶、黄茶,由于普洱茶快速增长,导致该茶类市场份额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乌龙茶与花茶市场份额已经接近,大约在8.5万吨,占13%。红茶大约是1.5万吨,约占2%。

  2006年国内茶叶销售有以下特点:品牌经营开始得到确立。国内主要品牌迅速扩张,销售开始由分散向主要商户集中。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百强企业评选中,2005年前100强企业的销售额达到90亿元,占到国内销售总额的40%。茶叶质量问题有所好转,但是农残超标问题没有得到根除。普洱茶成为市场热点,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乌龙茶中铁观音的市场依然火爆。

  外销市场

  2006年1-10月份茶叶出口达到24.2万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16%,出口金额达到4.58亿美元,上升12.66%。

  影响2006年茶叶出口主要因素:一方面汇率变化,人民币升值,提高了茶叶出口成本。在影响茶叶出口增加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出口茶叶的价格。另一方面日本实行新的农残标准,对日本出口下降明显。1-10月份,出口日本茶叶2.30万吨,下降了23.51%,出口金额0.55亿美元,下降19.40%。另外,出口价格有所好转,世界市场“绿肥红瘦”对中国茶叶出口开始产生影响,2006年1—10月份,对美国绿茶出口增幅达到49%,对德国绿茶出口达到35%。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