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辽宁沈阳人满怀喜悦地迎来了和静园茶楼的十年华诞。从1996年创业至今,和静园茶楼经历了日复一日的努力、坚持和积累,终于取得了今天的丰硕成果。在对和静园茶楼总经理王琼女士的采访中,我们一同回顾了在东北沈阳一家茶馆十年经营路上的风风雨雨。
在“不宜从事茶楼行业”的沈阳起步
我不由得想起十年前,载入《21世纪与茶文化》论文集的拙作《沈阳人品茗终究有了好去处》。那时,和静园茶楼刚刚开业一年,许多业内人事表示担忧。当时,在沈阳曾轰动一时的关东茶苑、沈阳茶艺馆和关东茶楼等茶楼都因经营不善相继关门,有人甚至预测“沈阳不宜从事茶楼行业”。然而,以高雅、宁静、美真、时尚为宗旨,以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为己任的和静园茶楼的出现,以及茶楼别致、典雅、古色古香的浓郁传统文化韵味,确实给沈阳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人们品茗、休闲、娱乐、交友的好去处,又悄然回到沈阳城茶客的身边,给盛京古城文化增添了无穷魅力。
如今,回首和静园茶楼的十年经营路,让我和许多一同看着她成长的人们为之感慨。十年前,沈阳的娱乐场所多为夜总会、卡拉OK和迪厅等舶来品。和静园茶楼的出现,为日见颓废的沈阳娱乐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颖别致的思路。她的诞生丰富了沈阳城多彩的文化生活,使得人们休闲、娱乐不再乏味单调。
在和静园茶楼开业之初,王琼女士的创业遇到了许多诸如采暖等意想不到和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而她选择了迎着困难而上的做法,也取得一些意外的效果。
1996年冬天,天气寒冷。如果采暖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茶楼的生存。无意间,王琼想起了红泥炭炉。不久,茶楼大厅的暖气便在顾客推门的一瞬迎面而来。暖融融的火炉不仅解决了采暖问题,而且还成为茶楼的一处风景,独特雅致的火炉增加了茶楼的情趣。
从茶文化传播开始改变消费结构
和静园茶楼作为沈阳乃至东北地区的专业茶艺馆。她的诞生,根源于和静园总经理王琼女士对茶文化的热爱、迷恋和推崇。茶楼的成长,始终伴随着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的文化理念。物质的茶和精神的茶,在这里相生共存,企业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蕴藏其中。十年来,和静园热衷传播茶文化,并以和静园为中心形成了茶文化的辐射效应。她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提出“文化美女”的口号。号召员工争做“文化美女”,要求员工用自身的修养来诠释茶的气质、茶的高雅、茶的矜持。这样的做法,令来自各行各业的客人在接受茶艺师泡茶服务之后,被深深感动。
为传播茶文化,王琼让茶楼的服务员学习茶艺。她先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茶艺师和茶艺馆经营者。在茶楼里她开展“泡好一壶中国茶”活动,许多人从中受益。为了让茶文化在沈阳广泛传播,她还为孩子们做茶艺培训,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植下茶人的种子。为了更好地推动茶文化在北方的健康发展,王琼率领和静园茶人时间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在电台开辟《和静园茶人时间》谈话类栏目,为期两年的主持人经历里,王琼通过电波与听众间构架起一道传播茶文化的桥梁。她还在《都市青年报》上开办了茶人时间专版并亲笔撰写茶散文集《白云流霞》、创办《和静园茶人报》,还在中央教育电视台作了《中国茶道艺术精典讲座》。她用自己对茶的理解,来诠释生活的真谛。为茶人奉上了一杯心灵的佳茗,带来一缕感恩的情怀。
通过以上种种不懈的努力,和静园一点一滴地改变了沈阳人的消费结构,提高了东北人的生活品位。喝茶品茶文化,成为广大消费者日渐认同的休闲方式,而在和静园茶楼举办茶会,品香茗、赏茶艺、学茶识,更成为沈阳各企事业举办员工集体活动的热门选择。
纷至沓来的祝福,殷切凝重的期望,如璀璨绚烂的礼花照亮了和静园生日之夜的天空。在迎来第十个生日的今天,和静园又将把她的文化内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一个更广的范畴。
当我的采访结束后,离开和静园时,仿佛有一种品味茶趣、修炼茶德、回归自然的神韵回荡在冥冥之间。那身着旗袍、轻盈飘逸、满面微笑的茶艺小姐来到身边,为您选茶、称茶、论茶、教茶、讲茶……通过一道道熟练的“茶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叶嘉酬宾”、“岩泉初沸”等一系列泡茶演示,向您娓娓道来茶的知识、典故。在这里茶文化得到传播、提升和发扬。时至今日,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沈阳人终于有了自己“香之高,味之浓,韵之妙”的静谧、淡雅的品茶休闲好去处。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