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响应全国总社大力实施“新网工程”的号召,在总社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供销合作社把“新网工程”作为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全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内容,积极开拓探索,勇于创新,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系统发展各类配送中心80个,发展各门类连锁店、便利店等经营网点7730个,其中农资连锁网点3020个,日用消费品超市2055个,烟花爆竹连锁网点1200个,医药连锁店150家,发展再生资源回收网点86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70个,各个市县“五个体系,一个中心”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全系统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的网点占整个传统网络的80%以上,供销合作社的网络已经覆盖全省60%以上的行政村。新网工程的各个网络在繁荣吉林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新网工程”主要工作情况
(一)设立专门机构,为“新网工程”建设提供组织领导保障。为加强对全省“新网工程”工作的领导,省政府成立了由两位副省长为组长,两位副秘书长为副组长,供销合作社等13个部门参加的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供销合作社。为保证“新网工程”顺利实施,省社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认识,研究部署工作,并成立了由省社一把手任组长的吉林省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社机关和直属企业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各市、州、县(市、区)供销合作社也纷纷成立了“新网工程”办公室,有的地区还成立了由供销合作社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各部门联合共建,推进“新网工程”协调领导小组。
(二)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目标,将“新网工程”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省供销合作社按照全国总社的部署,分别制定了吉林省供销合作社关于建设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医药、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五大网络一个中心实施方案,提出了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稳步推进“五个体系,一个中心”建设。经主动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被写入2007年、2008年省委1号文件,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农业服务业重点工程。各市、州、县(市)供销合作社在对当地农村流通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也都纷纷制定了“新网工程”工作方案和发展规划,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五大网络和一个中心的发展目标,并列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三)召开了全省“新网工程”建设研讨会、现场会,以点带面,推动全局。为保证全省“新网工程”建设顺利启动,研究探讨全省“新网工程”发展思路和推进措施,省社于2007年初筹备召开了全省“新网工程”建设研讨会。与会人员对全省如何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特别是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及建议、对策,对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发展思路,保证全省“新网工程”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于同年在吉林市召开了全省新网工程建设现场会。与会代表参观考察了桦甸市八道河子镇四合村、榆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及吉林市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瑞春医药公司及配送中心等新网工程龙头企业,交流了全省新网工程建设的先进典型经验。这次会议以点带面,通过典型引路,有效推动了全省“新网工程”快速发展。
(四)积极协调争取政策、资金支持,营造和谐外部发展环境。一是2006年10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省社关于建设吉林省“新网工程”的工作汇报。会后,省政府印发了《研究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第110号专题会议纪要对如何推进“新网工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制定了支持供销合作社实施“新网工程”的优惠政策,使“系统工程”变成了“政府工程”。二是通过积极协调,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体制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吉发〔2006〕30号),省财政从2006年起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财力安排的农业、农村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引导和帮助全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2007年350万专项资金已下拨到位,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新网工程”建设。三是为更好更快地推进“新网工程”建设,2007年7月,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省政府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以及省科技厅、民政厅、新闻出版局、地税局、国税局等14个部门,联合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文件在资金、立项、税收、农家书屋建设、农村医药连锁、文化卫生场所、体育设施、登记注册、科技服务等方面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对进一步推动全省“新网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四是经过积极协调争取,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工程,被写进省委20081号文件,省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吉农连锁、化肥淡季储备、东北亚农资物流园区项目、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等项工作被列入《吉林省农业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吉林省现代商贸业跨越发展实施计划》、《吉林省现代物流及交通运输业跨越发展实施计划》,为下一步争取全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些市县供销合作社也都相继争取到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为全省“新网工程”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
(五)省社新网办成员定期下基层调研指导,赴外省考察学习,推动了“新网工程”的快速发展。为指导、督促各地开展好“新网工程”建设,“新网工程”办公室定期派出工作组先后到全省九个市(州)、20多个县(市)、70多个村镇了解、督促、指导各地开展“新网工程”建设,并帮助各地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新网工程”顺利发展。为了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在发展农村流通业以及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提升全省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省社“新网工程”办公室成员专程赴山东省学习考察农村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受到启发,回来后向党组提交了考察报告,对指导全省“新网工程”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六)编发新网工程简报,宣传推广各地先进做法和经验,扩大“新网工程”社会影响。省社新网办公室共编发新网工程简报20多期,向各地区通报新网工程的进展情况,推广各地区典型经验,宣传、推动各地“新网工程”建设。同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报导“新网工程”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扩大了“新网工程”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新网工程”发挥的积极作用
“新网工程”的各个网络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净化了农村市场,帮助农民实现安全消费。省农资股份公司在发起组建吉林省农资流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的基础上,打造“吉农连锁”经营品牌,已发展“吉农连锁”经营网点1,286个,配送中心18个,覆盖全省,辐射周边邻省,同时还承担着国家和省里25万吨淡季化肥储备任务,对满足市场需求、平抑市场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全省平均每吨化肥价格降低150元,农民从中受益4亿多元。在“吉农连锁”的带动下,2007年全省供销合作社销售化肥227.4万标吨,占社会供应量的70%,保证了全省农业生产需要,维护了农民切身利益。
二是搞活了农产品流通,打造购销畅通工程。省社同天津市社签订了长期经济贸易合作协议,延边州供销合作社采取“消费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天津市供销合作社天绿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合作,把延边的水稻、木耳等农产品打入了天津市场,在延边建立了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开辟了供销合作社系统跨区合作的新路子。桦甸市社采取“协会+农户”的模式,利用粮食经纪人的优势收购玉米、大豆、水稻等粮食,年经营量在5万吨以上,占全市粮食商品量的1/4,商品主要销往山东、辽宁、广西、福建等省市和韩国、日本等国家。
三是改善了城乡社区环境,支持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吉林市社以吉林市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发挥传统业务优势,借助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契机,于2004年建成龙潭、昌邑、船营三个区的再生资源市场建设,三个市场占地总面积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计摊位300个,吸纳个体经营业户260户,使全市60%的业户进入市场经营。他们还在居民区设置了120多个绿色收购亭,对市区内2000多台流动收购车进行了“五统一、四规范”的管理,把废品经营变成清洁环保经营,目前全市基本建立起了以再生资源市场为主体,以社区收购亭为依托,流动收购车为补充的回收网络体系。吉林省再生资源集团公司为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于2007年在长春市二道区三道镇建成了长春市第一个集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储存、交易于一体的集散市场。整个市场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建有30000多平方米的经营、生活建筑和作业场地,建设营业性庭院103套,并顺利完成招商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卫生环境,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是完善了为农服务功能,改善了农村社区消费环境。各级供销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六个一”进村服务工程,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体验和享受到城市的消费服务。永吉县一拉溪陡嘴子服务中心辐射4个村,近8000人口,现有一个再生资源收购点、一个农副产品收购点、一个农资商店、一个歌舞厅、一个美发厅、一个棋牌室、一个台球室、一个小吃店、一个网吧、一个浴池。该中心根据当地农民收入高、生活宽裕的现壮,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年销售商品60多万元,为农民宰杀生猪200多头,还为农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上网等服务,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受到农民欢迎。
五是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劳动力的再就业。吉林市供销合作社现已建设各类连锁经营网点2200个,吸收城乡就业人员近4万人,其中,吉林市日杂批发市场就吸收下岗人员1500人,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劳动力的再就业。
全省“新网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各地“新网工程”建设普遍面临缺少发展资金、缺乏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连锁网点建设成本高、收益低等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和解决。
三、下一步“新网工程”建设思路
下一步,将加力稳步推进“五个体系,一个中心”建设。利用3年左右时间,发展农资、日用消费品和农产品商品配送中心200个,发展农民消费放心农家店9000个,“吉农”连锁体系中化肥市场占有率保持在75%以上;完成300个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改造和升级,培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00个,带动农户200万户。使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辐射全省80%的行政村,逐步形成以县域为中心、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级为网络终端的并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和大流通格局。
2008年,吉林省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将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农资和农副产品网络建设。一是要着重落实《加强系统联合做大做强“吉农连锁”经营网络实施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省农资股份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推动系统内农资企业与省农资公司合作,真正做大做强农资网络;二是大力搞好农副产品购销网络建设。在抓好龙头企业和批发市场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层网络的建设上,要求每个基层社都要有农副产品收购站点,每个市县要有一个以农副产品购销或加工为主的公司,同时组织开好农副产品进超市对接洽谈会。三是继续抓好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医药、烟花爆竹网络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要在巩固以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发展新网点,不断提高质量,完善功能。
2、分解目标责任,严格考核制度。按照省社新网工程实施方案规划任务,制定2008年“新网工程”五大网络一个中心发展目标,分解到各市州供销合作社,并将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各地供销合作社年度工作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制度,督促各地深入开展“新网工程”建设。
3、加强调研指导,推动各地开展工作。省社新网办公室成员要按照责任分工,每季度到分管地区进行一次工作调研,要深入到乡镇村屯实地进行工作指导,及时了解各地“新网工程”进展情况,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全面掌握各地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尽力帮助协调解决。
4、强化协调政策,争取多方支持。一是加强与省发改委的协调,争取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配合财审处做好相关工作,积极争取总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专项资金及省财政厅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专项资金;三是加强与省商务厅的沟通协调,争取供销合作社系统更多的企业进入商务部试点,争取试点企业拿到更多的农家店建设指标,积极推动各地供销合作社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四是加强与省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文化局等部门的协调,争取将这些部门为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配套改革和设施与供销合作社“新网工程”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供销合作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五是加强与省农委合作,争取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争取更多政策支持。
5、编发简报、信息,扩大宣传影响。定期对各地“新网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及时编发新网工程简报、信息,宣传推广各地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开展。同时,配合办公室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各地新网工程建设的积极成果,扩大“新网工程”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