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县供销合作社系统“三种模式”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作者: 来源:总社办公厅 发布时间:2008年10月1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近年来,重庆市开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在组织、引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不少基层社在牢固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不变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改造,强化创新发展,不断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模式与路子。其中,最具特色的“三种模式”,成为开县供销合作社系统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众多模式中的三大突出亮点,对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模式一: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带动和促进所在片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开县陈家柑桔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位于开县长沙镇,前身是开县陈家供销合作社,2001年底以前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随即利用残余社有资产及设施组建了陈家供销股份合作社,实行全员持股上岗,有股东12人。2002年初市政府办公厅提出依托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两社两化”之后,该社积极响应市政府办公厅、市社及开县县联社的号召,立足本社和本辖区实际,围绕柑桔产业做文章,于2003年6月建立“开县陈家柑桔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柑桔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有力地带动了所在片区专业合作社尤其是柑桔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开县长沙镇以柑桔产业闻名县内外,全镇年柑桔总产量达7万吨左右。开县陈家供销股份合作社在发展“两社两化”中,围绕当地柑桔骨干支柱产业,按照“自愿、民主、互利、平等”的合作制原则积极发动农户组建柑桔专业合作社,到2003年5月,已先后在该镇古迹、狮寨、长沙等村引导发展建立了4个柑桔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农产1100多户,专业合作社柑桔种植面积达到17000多亩。为进一步整合全镇柑桔产业和柑桔专业合作社,2003年6月,该社在开县县联社的指导下,正式更名为“开县陈家柑桔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更名后的新企业,一方面继续承担原企业从事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村生活资料、药品等高品品类的经营,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开展连锁配送经营,巩固传统业务经营外,另一方面,着力围绕柑桔产业和柑桔专业合作社的良性发展,做一些实实在的事情,将企业的发展与柑桔专业合作社和柑桔产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从2003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在该社的组织、引导和服务下,长沙镇柑桔专业合作社已达9个,入社农户达到2580多户,专业合作社柑桔种植面积3万余亩。2004年12月,该联合社建立了柑桔交易信息中心,并利用互联网建立了全国柑桔市场供求行情信息服务平台,除长期免费向所有柑桔专业合作社桔农提供全国柑桔市场行情外,还开展了柑桔分级包装、保鲜打蜡、套膜(袋)等业务,同时提供柑桔外销储运、客户停车及食宿等配套服务。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07年,该联合社每年为柑桔专业合作社桔农免费提供信息服务3000人次以上,为柑桔专业合作社柑桔外销流通提供配套服务达6000吨以上。

  该柑桔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成立,不仅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片区内柑桔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也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片区内其他专业合作社组织的发展。截至2008年8月,该社所在片区已发展建立雪梨专业合作社2个、西瓜专业合作社2个、李子专业合作社1个、高粱专业合作社3个,甘蔗专业合作社2个,使所在片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9个,入社农户达到47000多户,占全镇总农户的28%。

  模式二: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所在片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原开县临江供销合作社于2001上半年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为“开县临江供销股份合作社”,共有股东23人。新企业依托传统经营业务和一个小规模砂砖厂、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小规模酱油厂(年产量300吨左右)维持基本发展。2002年以后,在大力发展“两社两化”、推进基层社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该社根据市场多方调研,结合自身实际,经过认真反复思考和研究,决定把做大盘强调味品产业作为企业发展“两社两化”和创新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方面在不放松农资、日用品、药品、烟花爆竹等传统业务经营的同时,把开发调味品项目作为主攻方向。为从根本上做大调味品产业,创响供销合作社品牌,该社于2003年下半年在原酱油厂的基础上,创立了开县“帅江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确立了从单一的酱油产品生产向多品类生产拓展,将公司生产这些系列产品所需的原料与当地农产品紧密结合起来,与促进片区内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把调味品公司办成带动和促进片区内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龙头”企业。2003年以来,该公司在开县县联社以及市总社、县农办的指导和扶持下,发展规模不断逐步扩大,先后开发出豆瓣酱、陈醋、辣椒油、花椒油、山胡椒油等系列产品,并注重产品的包装,产品产量逐年攀升,销售收入逐年增加。产品不仅在县内市场畅销,同时打入了万州、云阳、城口等周边区县市场。公司被县里评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该社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创立,不仅逐步做大了调味品产业项目,而且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所在片区专业合作社发展,也同时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至2008年8月,该社依托调味品公司,先后在所在片区内直接引导发展辣椒专业合作社3个、大豆(黄豆、胡豆)专业合作社1个、山胡椒专业合作社1个、生姜专业合作社1个,入社农户达2330多户,生产基地达到3600多亩。这些专业合作社每年近百分之五十的产品都由公司收购、加工转化,基本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调味品公司为龙头,带动发展的专业合作社数量占该社在所在片区引导发展专业合作社总数的60%。

  2005年,该社“帅江调味品有限责任公司”被县里评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模式三:自办专业合作社,带动和促进所在片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开县“正坝供销股份合作社联合社”的前身是原开县正坝供销合作社,于2001年完成改革改造。但改革后的企业因为资产状况差,虽然绝大部份的人员分流了,但由于入股上岗人员股金少,业务周转资金严重缺乏,企业运营仍处于极其艰难之中。无奈之下,2002年5月,开县县联社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办法,将当地一名多年从事白酒酿造的农村能人聘任为供销合作社主任。这一举措,成为开县正坝供销股份合作社自办专业合作社、带动所在片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大转折。

  新上任的开县正坝供销股份合作社主任叫廖代坤,是当地一个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他却是一位有着高中文化、有经济实力、有市场头脑、有经营管理企业经验的农村能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酿酒大王”,从事白酒酿造已近10年。被聘为供销合作社主任后,他一方面将自己的近30万元资金作为入股投入企业,很快解决了企业运营中的诸多问题,使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逐步恢复。另一方面,他围绕市总社和县联社提出的发展“两社两化”,很快开始了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2002年下半年,他与企业全体股东商量后,利用供销合作社闲置地盘和房屋,很快建起了一个日产白酒近400公斤的酿酒厂,随即又迅速带领股东与附近两个村的村干部联系,广泛发动农户规模种植“泸杂四号”优质高粱,组建高粱专业合作社,自己亲自担任专业合作社主任,并承诺农户种植的高粱产品一律由专业合作社按高出市场价格的5%—10%收购包销,同时年终还根据情况实行分红返利。此举得到当地村干部和农民的拥护。2002年11月,开县正坝供销股份合作社自办的第一个专业合作社——正坝村优质高粱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吸纳入社农户127户,落实“泸杂四号”优质高粱基地520多亩。该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在当地很快产生了带动作用,到2003年下半年,该社所在片区仅高粱专业合作社就发展到4个。2003年10月,该社依托当地优质青杠木材,结合当地黑木耳传统生产项目,从做大做强黑木耳产业出发,因地制宜自办的第二个专业合作社——正坝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又正式诞生,基地达到2500棚,可年产青杠木优质黑木耳10000公斤以上的规模,并及时在工商部门申请注册了“鲤鱼塘”牌商标,制作了精美的产品包装。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结束了该片区黑木耳产业发展小敲小打的历史,一方面提升了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另一方面创响了“鲤鱼塘”优质黑木耳品牌,同时带动了该片区附近乡镇黑木耳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共发展建立黑木耳专业合作社3个,总规模达到5000棚以上。同时,3个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先后实现联合,共同使用注册商标,产品畅销县内外市场。该社在创新发展中通过自办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良性发展的好路子。自办的高粱专业合作社、黑木耳专业合作社不仅带动了所在片区高粱专业合作社及高粱产业、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及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带动了其他种、养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8月,该社片区各类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8个,共吸纳入社农户4300多户,占片区总农户的21.3%。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