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老大”要做真老大

作者:郭未名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4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在我国的番茄育种和种植业里,提起“唐老大”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番茄抗病育种专家高振华教授曾经如此评价“唐老大”番茄品牌的创造者——唐树发,“中国第五代番茄品种更新是从唐树发这儿开始的。过去引进外国的种子最高价格每公斤十几万元,甚至一元钱一粒。有了国产种子后,最高价格每公斤才1000-2000元。唐树发的‘合作90系列’番茄的选育推广,既提高了民族育种水平,又给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为农民减轻了负担。”

  “唐老大”的诞生

  “唐老大”品牌的创始人唐树发有双重身份,一个是抚顺北研特产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另一个是抚顺北研鲜食玉米蔬菜种植合作社社长。谈起“唐老大”品牌的诞生,还要从唐树发下海经商前从事的农业科技老本行说起。

  那是1982年,唐树发还在抚顺农垦种子公司工作,一次,日本千叶大学宏木教授来中国讲学,在讲到番茄栽培的时候说,中国的番茄作为食用蔬菜的栽培时间还不到100年,中国及亚洲的番茄种植来源于日本,称日本是亚洲“番茄之父”。当时30出头、年轻气盛的唐树发听过之后,心里非常不服气,决心培育出中国自己的番茄种子,让世人看看到底谁是老大,谁更牛。正是在这种激情的鼓舞下,唐树发开始搞育种。1990年培育出“合作903”,这种大果、红色、早熟的番茄品种,世界上还没有出现过,这个品种诞生后,各个国家的农业界都非常震惊。1993年,“合作903”开始全国大面积推广,之后又培育出了“合作905”。直到现在,“合作90系列”番茄种子仍然在我国大面积种植。2007年辽宁农业管理部门做过统计,结果是16个省从2001年到2005年共种植了380多万亩,为农民直接创造效益380多亿元,唐树发也因此获得了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唐树发的品牌意识很强,在“合作90系列”显现出巨大影响之初,他就为其注册了寓意深刻的商标:“唐老大”。商标的图案是一个紧握的拳头,大拇指在高高翘起。其意有三:一是他在唐家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个子最高;二是人们夸谁最好的时候总喜欢竖起大拇指;三是他暗下决心要把番茄种子做到全国第一。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唐老大”被评为辽宁省著名商标。“唐老大”刚刚注册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只有1500万-2000万元,现在制种基地达到5000多亩,年产种子2万公斤,占全国红果番茄总面积的60%;生产基地14000多亩,分布在辽宁、河北、北京、宁夏、新疆五个省、市、自治区,一年销售额达到了8000多万元,实现利润近1500万元。

  “唐老大”的发展

  唐树发率领的抚顺北研鲜食玉米蔬菜种植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3月,原名叫“抚顺北研蔬菜玉米经济协会”,后来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更名。

  “我自己有一家公司,公司下面有科研机构、配送机构、种植机构,其中种植机构就是以合作社的模式运作的,因为公司只有150个人,没有能力担负那么大面积的种子繁育、蔬菜种植工作,所以成立合作社,与农民签订合同,让农民来繁育种子、种植蔬菜。”唐树发告诉记者。

  合作社的会员分散于抚顺县的各个乡村,这些会员不是村主任也不是村支书,都是一些种植大户。在村里,这些种植大户讲话很有影响力。他们组织同村的农户,与公司签订合同,按照公司给出的生产标准种植蔬菜。收获之后,农户们不再需要自己找市场,而是有组织地、分期分批地将产品交给合作社会员,合作社会员再将产品销售给公司。这个过程中,公司向合作社社员提供种子、技术指导、操作规范,合作社社员再向其他农户宣传、讲解。“这些工作都要依靠合作社来完成,如果都依靠公司自己来做,累死也忙不过来。”

  目前合作社覆盖了抚顺县及周边地区30多个村,跟公司直接联系的合作社社员有408户,到现在已经带动了4200多农户,他们广泛分布在抚顺县的8个乡镇以及附近的新宾县境内。

  “‘唐老大’品牌最初只是属于我自己组建的公司,但是组建了合作社之后,合作社的所有产品最终都在经过公司加工之后,以‘唐老大’品牌向外销售,所以‘唐老大’现在实际上也已经成为合作社产品的品牌。”

  一般来说,农民自己单打独斗在市场销售产品,会有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检验成本极高,另一个是很难被大超市、大商场认可。但在统一使用了“唐老大”品牌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农民只管种,公司负责收购、加工、销售,农民的产品能够走进高端市场,卖出好价钱。

  抚顺大部分是山区,到处是沟沟坎坎,土地不连片,每家每户土地也很少,农田距离市场又比较远。在这种情况下,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下达计划,统一生产,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容易打开市场。以生产供出口的绿色杂粮为例,按照国家出口检验部门的规定,出口的农产品必须是100亩一个单元,不足100亩的不能注册登记,即便是生产出来了也不给发证,不允许出口。农村土地承包以后,每家每户的土地面积都很小,不可能够100亩。只有通过合作社把农户组织起来,这样就有了100亩、200亩,能够形成一个单元。之后再由公司去商检局登记备案,申请卫生许可。唯有如此,生产过程才能保证安全,才能够满足出口条件。

  “唐老大”每年可以为每亩地增收1500-2000元,抚顺地区由于是山区,一般的农户只有2-3亩地,每年会增收3000元以上;其他地区农户有的种了20-30亩地,自然收入会非常可观。

  “农业企业永远离不开农民,比如说,我繁育种子,需要农民给做,繁育完种子,还要卖给农民去种植,我这是一枪打两眼,挣双份钱,我再不给农民服务,那是说不过去的。另外,在抚顺农村建起基地,距离企业也近,也减少了运输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其实是双赢的局面。”唐树发坦诚地说。

  “唐老大”的培训

  在“唐老大”品牌逐步壮大的过程中,合作社也应运而生。然而组建合作社的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主要是农民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理解,以为是公司在刁难自己:比如在使用农药、肥料上,公司要求追有机肥,其效果自然不如尿素这些化肥效果迅速、明显;防治病虫害采用的是生物防治,生物农药中的成分是从植物提取出的微生物,自然药效不如化学农药明显,有时候还会有出现虫害,产量降低了,农民对此很不理解。另外就是采收问题,不能过晚采收造成品质老化,尤其是送往超市的产品,不能等到老熟的时候采摘。农民不理解,说“怎么这么挑挑拣拣,什么样的不都能吃嘛?”这种事几乎是每天都在发生,但是经过培训之后,农民慢慢知道了无公害是怎么回事,绿色食品是怎么回事。为了保证品牌的信誉,唐树发每年要拿出10万-20万元,最多时甚至30万元来培训农民:发放资料、出门考察、派出技术人员挨村挨户讲解、指导。直到今天,每当有新建基地的农户加入进来,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因此唐树发的培训仍需要一直做下去。

   “唐老大”的扩张

  今天的“唐老大”品牌已经突破番茄种子的单一类别,它下面聚集着番茄种子、蔬菜、鲜食玉米、谷物等众多类农产品。就拿玉米来说,过去老百姓吃玉米都属于温饱型的,磨成玉米面、玉米   之后就吃。现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功能型的食品了。目前已经把饲料玉米和人食用玉米生产截然分开,人食用的鲜食玉米口感非常好,作用也不同凡响,属于医食同源的功能食品。“唐老大”的鲜食玉米富硒,蛋白质含量也很高,农民销售这种玉米的价格在1块多,也就是说,农民现在卖这种玉米的价格相当于以前加工后卖玉米   的价格。农民能看到效益,做起来就有积极性。然而,农民如果不用“唐老大”这一品牌进行销售的话,就只能按饲料价格销售,也就5、6毛钱一斤。农民自己说卖的是无公害、绿色、功能型产品,却无人相信。而由公司加工、包装、打上商标销售出去,由公司承担质量责任,让人信服。

  “唐老大”品牌虽说是辽宁省著名商标,但是实际上在全国农民当中已经很有影响,甚至到云南,农民对伸着大拇指的“唐老大”商标都很熟悉。因为每年有几百万袋印着“唐老大”商标的种子销往全国,影响力着实令人赞叹。认识唐老大本人的农民相信他的人品,不认识唐老大本人的农民相信他的品牌,因为“唐老大”从没坑过农民一分钱。

  “‘唐老大’品牌将来肯定是要向‘中国驰名商标’方向努力的。”唐树发显得信心满满。这也是有理由的,目前“唐老大”已经进入中国驰名商标的第二梯队。唐树发很自信地预测,“三年内‘唐老大’一定会进入中国驰名商标行列。”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