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开始,一场变革便在山东省胶州市胶北、胶东、洋河、李哥庄、马店等镇悄然进行着。3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仿佛一夜之间挂牌成立,2.1万亩土地开始由合作社统一经营,近万户农民被赋予一个新的身份———土地股民。
这场变革缘何发展得如此迅猛?它将带领“股民”们走向何方?近日,记者赴胶州进行了实地调查。
种地还是打工?
夕阳西下,张维熙看着邻居张维国把场院上最后一袋玉米抬回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今年自己总算不用操这份儿心了。”
72岁的张维熙是胶北镇东赵家庄村民,一大家子11口共有土地15亩。很多年来,春种夏播,没事的时候给人做点儿木匠活,虽然日子平淡,张维熙却很满足。可是,这种满足的心理在最近几年发生了变化。
随着胶州市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截至2007年底,胶北镇共有内外资企业170家,吸引周边5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上班。距东赵家庄不远的青岛地恩地集团,就有2000多当地农民在此上班。随着工厂越来越多,村子里的年轻人纷纷被工厂录用,成了拿工资的“上班族”。
张维熙的两个儿子继承老张的老本行,外出搞装修。儿媳张秀娟、李敏在村南一家服装厂上班,每月工资2000多元,家里的庄稼基本上由老张夫妇照看。张维熙说,儿子在外面做装修,一年少说也能挣几万,可为了管理庄稼,有时也不得不把手中的活儿推掉,损失起码几千块。儿媳们更是不舍得,“请一天假就扣七八十元。”村支部书记李林高说,东赵家庄村现有人口590人,其中常年在镇里、市里打工经商的达270多人,占村里劳动力的80%以上。
打工、经商的不愿意种地,可有人愿意种。就在不远的胶东镇后店口村,有个农民叫黑增江。这几年,他承包了别人的几百亩土地,购进了播种机、旋耕机、机动喷雾器、排灌机械和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进行机械化、规模化作业。由于采取了科学的间种方法,加上管理得当,最好的一年创下了种粮年纯收入15万多元的纪录。
有人不愿意种地,有人却乐此不疲而且收益颇丰,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分散种不赚钱,合起来种
胶东镇大姜戈庄村支部书记马文才,如今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大姜戈庄土地股份合作社董事长。
搁在去年,“土地股份合作社”这个词儿对马文才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经过半年的角色转换,马文才适应了这个新头衔。
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大姜戈庄村开了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会议的议题是:征求村民们的意见,把土地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听说要搞“合作社”,村民们都涌了来,偌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
会上,马文才没有讲“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之类的大道理,而是掰着指头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每亩土地作为一股入社,合作社按照“保底分红加浮动红利”方式分配,每亩土地每年保底分红450元,浮动红利根据市场及合作社经营情况,利润的40%作为合作社的发展基金,剩余部分年底经股东大会研究后分红。老马最后说,合作社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开会之前,马文才并不乐观。可会议结果出乎马文才的预料:310户村民有100多户愿意入社,入社的500多亩土地占到了全村土地的近一半。
在随后召开的股东代表大会上,马文才当选为合作社董事长,周全照、赵福志、孙建梅、刘永秀、赵福来等人当选为董事。这里边,有世代种田的庄户把式,有头脑灵活、经常在外边跑的年轻人,还有账头精细的老会计,村民戏称“最佳组合”。
经营模式各不相同
记者采访时看到,大姜戈庄村的500亩绿油油的辣根长势正旺,马文才乐滋滋地说:“尽管第一年搞,没什么经验,可挣钱是基本定了。”
一家一户的种植,产品质量很难控制,很多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出于源头控制的需要,希望有成规模的基地以推广标准化种植。成片联方的土地集中起来,马文才等一班人立马觉得腰都粗起来。左挑右拣,最终与一家颇具规模和实力的辣根出口企业签订了500亩的订单。
马文才说,种子由厂家提供,技术人员定期指导,施肥打药全部统一标准。因为统一管理,他们的辣根比别人质量好,收获后厂家保底收购价0.9元/斤,保守估计每亩产3000斤左右,500亩毛收入差不多在120万元上下。
现在的大姜戈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平常管理上的事由董事会几个人商量决定,重大事项召开股东代表大会,“股民”只管年底分红。55岁的村民周全茂经常作为雇工到社里打工,按出勤开工资,“平常施肥除草35元一天,打药等稍重一点的活儿40元一天。”老周告诉记者。
“以前记工分,现在雇人要开工资,怎么调动人的积极性,保证不出现‘大锅饭’现象?”因对这个问题心存顾虑,洋河镇朱季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的经营模式与大姜戈庄不同:土地入股后,自家的地仍然自己种。合作社社长杜高古说,土地合作社怎么搞,目前各地都在探索,模式也很多,“运行初期,我们还是采取‘自家的地自己种’这种模式。我们担心,不是自己的地不上心啊。”杜高古表示,合作社刚起步,步子不宜迈得太大。选种、育苗、销售都可以统一管理,但生产管理就不一定非要统一搞。
这个模式目前看来效益不错:朱季合作社600亩青萝卜日前刚刚收获,亩产量达4500~5000斤,亩均收益达2500元上下。
而在李哥庄镇的几个土地合作社,则出现一些新的经营方式。比如像“社里统建、再分户承包”的模式。合作社投资建立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农户来承包,合作社对每个大棚收取租金,其余利润都归农户。
多分“红利”路还长
胶州市农业部门一负责人表示,土地股份合作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形成了规模优势,可以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与此同时,一部分农民可以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腾出时间专心从事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土地变股权,农民变股东,有地不用种,在家就分红。”这首顺口溜说的就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事———显而易见,农民对这个新鲜事物还是接受的。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土地合作社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要把“土地股民”的“红包”做大,合作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尽管目前胶州市已有3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挂牌,可记者了解到,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还没有自己的法定身份。对此,合作社的当家人们显得很无奈:没有身份,争取权益的时候就很为难,像贷款、签合同等事情,土地合作社只能依附于村委会或其他专业合作社、公司等来对外打交道。
此外,记者观察发现:土地合作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机制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股份合作章程不够完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职能不明确;二是对土地入股后合作社经营亏损出现的风险,缺乏妥善的处理办法和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农户虽可以退股,享有“保底收入”,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一旦亏损,仍有“后患”。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