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上,黑美人马铃薯、农抗009号韭菜两个蔬菜品种,由于以其独特的抗病虫害能力彻底解决了多年来难以克服的韭菜农药残留问题,而受到了客商和蔬菜专家的格外“青睐”。
然而,培育出这两个蔬菜品种的人不是知名专家,竟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一名普通的农村汉子,名叫王在康。
说王在康普通,是因为他和多数农民一样,整天地里来、地里去。也正是因为他常年和土地为伴,和蔬菜为友,才繁育出了若干蔬菜良种。在博山农村,群众都称王在康是“土专家”、“蔬菜种子大王”。
王在康所在的北博山镇盆泉村,地处淄河上游,四面环山,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很适宜蔬菜生长。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魏汝彪、王在康等人的不断努力下,“盆泉蔬菜”、“盆泉良种”已是博山区乃至淄博市、山东省的蔬菜名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原因,“盆泉蔬菜”品牌创新发展较慢,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弱化。怎样才能重塑品牌,带动百姓走向富裕呢?王在康上济南,进北京,多次求教于专业院校、科研部门的名师、教授;他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和书籍,写下了近百万字的学习笔记;他边干、边学、边钻研、边试验,形成了一条“从书中来、到菜园中去”的应用创新之路。在先进技术的强力支撑下,他培育的“鲁白5号”、“鲁白9号”、“东白1号”大白菜种子和“冬棚1号”黄瓜种子通过了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国推广。
为建设产业化良种生产基地,王在康对农户实行统一原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服务方法。这样一来,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大大提高,蔬菜制种面积不断扩大,几乎覆盖了博山南部山区及周边县市,仅盆泉村就有900多户搞起了蔬菜制种,占全村农户的四分之三,全村良种产量达到20多万斤,人均增收1000余元。
近几年,为进一步打造和提升“盆泉蔬菜”品牌,王在康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了与科研院校尤其是山东农业大学的联系与合作,引导品种向高档、绿色发展。除联合育出“农抗009抗韭蛆韭菜品种”和黑美人脱毒马铃薯外,一大批白菜、萝卜、菜椒新品种,也相继研制成功。目前,“盆泉良种”销售到全国30多个省市和日本、美国、荷兰、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今年,“盆泉蔬菜”还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绿色食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在康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重塑了“盆泉蔬菜”品牌,带动当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因此,王在康也获得了“淄博市首批农村科技能手”、山东省“对外合作制种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