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辉隆农资集团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1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安徽辉隆农资集团公司是由原安徽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于2003年底改制组建,安徽省供销社绝对控股企业,注册资本6000万元,省社控股55%。集团主营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和化工产品,开展自营进出口贸易,拓展农产品收购加工和房地产,同国内100多家大中型化肥生产企业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30多个国家有贸易往来。2008年1至9月份,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更趋复杂的情况下,集团实现销售54.22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88倍;进出口贸易1.17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倍,三大指标再创历史新高。集团是农业部确定的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商务部确定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首批试点企业,全国供销总社“新网工程”建设企业,国家和省级化肥储备单位,安徽省政府确定的11户重点培育的骨干流通企业之一。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农资商贸流通企业,辉隆位列2008年度中国最大1000家企业第648位。

  用现代企业制度设置组织架构

  2003年9月,公司启动体制创新,组建辉隆集团。在组建的辉隆集团中,省社投资占55%,拥有绝对控股权,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高管在自然人股份中持大股。通过改制,完成了“省社控股、经营层持大股”的公司股份制改造,建立起了全新公司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把公司从产权模糊引向产权清晰发展道路,解决了谁对资产负责的问题,把虚拟的主人翁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主人。

  打造中国农村现代商业理念

  五年来,集团抢抓“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政策机遇,大力开展辉隆连锁网络工程建设。在网络建设中,坚持"自主可控、高效畅通"的建网原则,坚持走"配送中心+加盟店"的发展之路,坚持“双向流通,一网多用”的建网目标。目前,集团已建立配送中心70个,发展加盟店2200多家,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农资营销网络已经形成。连锁网络扎实开展,推动了集团主营业务的快速发展。2007年,集团销售化肥标准量突破380万吨,占全省化肥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是改制前的近3倍。在农村,“放心农资哪里买,请到辉隆连锁来”得到农民广泛传颂和认可,“辉隆无假货,件件都放心”已深入人心。  

  完成“农”字核心产业链布局

  改制初期,集团就明确以“农”字为圆心,打通从农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链发展战略。五年来,围绕这个产业链,通过参股、合作和自我建设,多管齐下,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初步完成集团战略布局,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扩张。向上游,加大资源基地建设力度,先后参股山西天泽、山西丰喜、安徽新中远、青海盐湖海虹等化肥生产企业的氮、磷、钾肥建设项目,提升对上游资源的掌控能力。向下游,一方面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完善网络布局;一方面招商引资,与益海集团开展从种子供应到农产品收购、加工的全方位合作,完成从化肥、农药、种子供应到农产品收购、加工再将加工的油料返回网络销售,形成循环产业链。

  推进全新的用人分配机制
     
  改制后,集团把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作为机制创新重点,在用工上,实行“全员聘用、分级管理、分级签定劳动合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方针已深入人心,成为自觉遵守的规则;在分配制度上,坚决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一整套考核奖惩措施。如今,在“辉隆”,一切凭业绩说话,最终体现为奖惩。

  建立决策、财务、运营、内控四大体系
     
  集团成立后,紧紧围绕决策体系、财务体系、运营体系和内控体系建设。集团将收集的商品价格、行情预测和农化服务信息通过网站、短信等及时发布给各公司、配送中心和加盟店;推行“三条线”垂直管理。集团对配送中心实行“三条线”垂直管理。子公司市场主管、委派会计、物流主管与各配送中心业务、财务、保管人员一一对应,扁平化管理,确保各岗位责任的落实与监督;再造业务流程。从市场行情分析到合同签订、商品购销,每个环节都健全制度,实现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制定一整套合同、资金、商品、应收账款、费用、股权、劳动用工、绩效考核等管理制度,每年底在全集团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并编印成《辉隆大纲》。建立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运行体系和监督体系。

  企业宗旨:服务三农,奉献社会      企业口号:做最好的辉隆
  
  “全国十大新锐农资经销企业”
  “2006中国农资流通销售十强企业第六名”
  “2007中国农资流通销售十强企业第五名”
  “2006中国农资流通诚信建设十佳示范企业”
  “2007中国农资流通诚信建设十佳示范企业”
  “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秀试点企业”
  农发行授予的“全国金牌客户”及“AAA级信用企业”
  “中国农资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
  “安徽最具影响力特许品牌”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