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湖北省黄冈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新网工程”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利用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村综合服务社,此举收到了政府得民心、供销合作社得阵地、村级得收入、经营者得实惠,农民得服务的多重效果。
一、基本情况
黄冈市现辖10个县、市(区)和2个县级管理区(龙感湖、黄州高新技术开发区)、124个乡镇,4236个村,总人口730万,其中农村人口569.4万人,占总人口的78%,面积17446平方公里,是个工业刚刚起步的农业大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自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黄冈市各级党政负责人带领全市人民紧抓这一机遇,不仅把建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当作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而且注重调动各级各部门和各村的积极性,采取“党费补充支持、部门结对帮扶、财政给予奖励、盘活闲置资产、动员社会捐赠、党员群众义务投工投劳等办法,多渠道筹集配套资金共14366.67万元,全市分两批共在3112个村建办公活动场所。主要有新建、改扩建与经营户联建3种方式;从建筑面积看,有一层的,有两层楼的,还有三层楼的,面积最大的700平方米,最小的也有120多平方米。从投资额看,一般在20至30万元,最低的也投入7万元,最高的投入达45万元。上级补助最低4万元,最高的近6万元;据统计,全市约有3112个村已建成办公场所,占村总数的73.5%;有1062个村是原办公场所或村小学改扩建的,占村总数的25.1%;还有62个村因多方原因未建,占村总数的1.4%。
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根据“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施“新网工程”的要求,结合自身“两转”改革后,缺资金投入和“农民要服务,政府要手段,供销合作社要发展”的实际,先后赴山东莒南和本省一些市州学习考察后,决定利用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村综合服务社。主要是利用其一楼开办日用品超市、农资店等。尽管只建成216个(占村总数的5%),但得到了广大农村干群的赞同和支持,收到了一举数得的效果。
一是政府得民心。未建前,村、组干部办公、开会是“借屋躲雨打游击”,他们觉得“低人一等”,党支部、村委会既没号召力、凝聚力,更谈不上战斗力。现在不仅办公条件不比县、乡干部差,而且由于村务公开了,干群关系更融洽。农民也不因办事购物费时费神,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服务,都夸党政领导办了件大实事,称村综合服务社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二是供销合作社得阵地。供销合作社因“两转”改革,原有阵地大部分丧失,现在利用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村综合服务社,一般要辐射邻近3个村,受服务人数最少1500人,最多的达5000余人,供销合作社又恢复了与农民的紧密联系。
三是村组织得收入。据调查统计,6个村年共获房屋租金4.44万元,村平7400元,最高村达1.8万元,最低的也有4300元。
四是经营者得实惠。据调查统计,除黄州区陈家寨村外,9个村共吸纳了34人就业,既有供销合作社的下岗职工,又有经营能人,既有村退休干部,还有现任村干部家属,他们为农民提供日用消费品、农资、石油、建材、医药、五金、农副产品兑换,还兼营移动、邮政、保险代理等业务,户均年销售额达102万元,最低户平均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中等户年收入3至5万元,最高户年收入达7万余元。
五是农民得服务。现在村民除购大家电和服装外,其余不出村也能买到,而且还可享受到更好的购物、娱乐条件。
二、主要问题
利用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村综合服务社,是构筑“新网工程”的一种尝试,尚需进一步完善。通过调查发现,主要问题是“四缺”:
一是缺整体规划。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开始只规划建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加上受村经济等制约,建筑层次有高有低,建筑面积有大有小;建设地点有的在村中心、有的依国、省、县道,也有的较偏僻。现在看,凡只建一层的,仍是“铁将军”把门;建两层的,一层为会议室,二楼为村干部办公用,一年除召开几次村组干部和党员、村民代表会外,几乎成了“闲置资产”。上述类型的,要占村总数的60%以上。陈家寨、王家岗等村,还建有篮球场,气功站,每天早晚村里的中老年人都到村部打腰鼓、练气功、搞球赛。由于起初规划设计单一,因此,利用率不高。有个村为防被盗,还常年雇请1人看管,年支付工资1300元。
二是缺连锁配送。从已建成的村综合服务社运营看,农资店大都加盟到“湖北农资”,实现了连锁配送,农民也基本用上了“放心农资”。而日用消费品的情况则大不一样。因市、县供销合作社刚完成改革,没龙头企业,加之经济困难,无钱购置物流运输设施,没连锁配送,导致经营户各自进货,也有客商主动送货上门的,由于进货渠道多、乱、杂,加之大部分经营户对商品性能、质量标准不熟,又未经过任何业务培训,假冒伪劣商品乘机流到了农村。新桥村妇代会主任在村综合服务社对门开了个副食日杂店,从个体商贩手中购进黄石市产的价值800多元的肥皂、洗衣粉,后来才发现是“假”的。李家坪村农民反映,他们今年购进北京产的农药“16秒杀和10秒杀”,也全是“假”的。
三是缺市场监管。目前,参与村综合服务社的单位不少,卫生部门建医务室、文化部门建“农家书屋”、公安机关建警务室、邮政部门建农资物流配送点、联通、移动公司开办手机放号、话费卡充值等代理业务、保险部门也在部分村建保险联络站、体育部门免费给篮球架、乒乓球台、建气功站、商务部门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参与部门虽多,却无人监管,致使隐忧多多,团风县沙河图村老支书张友清,靠邮政无偿给的铝合金、木质柜台各2组,经营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他在同一柜台上同时摆放各种农药和牙膏、洗衣粉等商品。薛坳村和新桥村超市中均有当地农民生产的时令蔬菜出售,没经过任何检测。经营户普遍反映:由于不够起征点,税务机关不纳税;工商“两费”取消后,只要办了营业执照,再也基本不来了;联通、移动公司只按点位(话费充值每100元,给1.70元,手机放一个号,给20元)付手续费就行了;商务部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也是依托当地大商场办理,验收合格,剔除货架、标牌后,补3000至4000元也完事了。
四是缺服务协调。李家坪村经营户邹书容反映:好销的货没人送,从罗田“今天超市”用现金交易进货,由于没仓库,几乎天天要去进,每次出门前先要雇“三轮车”,从县城西门将货拖到东门,再乘车回村,累人不说,还影响生意,应建立连锁配送服务。罗田县供销合作社业务股长刘金涛反映:罗田的农资店均加盟“湖北农资”,用肥有中稻和秋播底肥两个高峰,平常好说,一到高峰个个点上电话告急,而农用“小三轮”和“小四轮”纷纷涨价,拖一吨的“小三轮”每天要120元、近2吨的“小四轮”则要200元运费。还有从业人员培训、办证等,应有个主管部门,不能全靠经营户自己解决。
三、三点建议
利用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村综合服务社,集村务、商务、服务于一体,在为农服务、助农增收中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使其建成综合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村综合服务社,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政策扶持上,要增加“含金量”。应继续鼓励村建办公活动场所,进而办村综合服务社。调查发现,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建设自2006年开始,分两批进行新建和改扩建,且新建比改扩建、后建比先建补助要多些。今年雪冻灾害后,有的倒塌,又补充新建、改扩建一批,但至今仍有62个村还未动。对此,建议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村民”的理念,继续鼓励村村建成。同时,对原只建一层的,面积狭小、条件简陋的560个村,如设计许可,应改建成2至3层楼房,再把一楼用于建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农资店。这样,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村综合服务社一倍以上。商务部门“万村千乡”工程补助资金,应优先用于建村综合服务社。建议省政府把村综合服务社列入“以钱养事”范围,可按村、店年补助1万元,或按人年平补助1元的标准,委托给有人才、有网络、农民信得过的供销合作社系统来依法运作。总之,要在资金和项目建设上给予扶助。
二是在综合服务上,要增加“硬投入”。首先,要制定标准。起初可主营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开办医务室、图书室,兼营各种代理业务,然后逐步扩大到体育、健身等项目。同时,还要有村务、党务公开栏,使村民到村部既知晓国家大事和村务,还可享受购物的便利,二者结合,互促“双赢”。其次,在硬件投入上,应按总人口或年销售额,配备物流配送车和检测设备。再次,可利用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湖北新合作商贸连锁有限公司和各市州大中型商场实行连锁配送,保证正宗日用工业品能到村和名优农副产品能进城入超。这样,既可减少经营户的后顾之忧,还可使农民购上放心商品。
三是在服务经营户上,要坚持“两手抓”。一手要依法加强监管,一手要创造优良的经营环境。首先,应由主管部门对从业人员免费进行一次业务知识培训,先学应知应会的。其次是在办理各种证照手续上,有关部门既要严格准入,又要及时办理。再次是各级供销合作社、村和经营户要建立信息互动平台,使日常管理更加规范。总之,要形成省、市、县、乡、村多级联动、合力推动的新机制,坚持以村为主的原则,县、乡供销合作社实行监管服务,省、市社实行业务指导,共同把村综合服务社真正建成农民得实惠的新型服务平台。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