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者: 来源:总社办公厅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9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近几年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河北农村得到蓬勃发展。截至目前,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发展和引领的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达2010个,各类涉农协会570家,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共86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拥有社员67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36万户,分别占全省总农户的5%和11%,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助农增收年可达到4.25亿元。

  一、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普遍存有“四难”:致富信息难求,生产资金难筹、科学管理技术难学、收获的产品难销,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综合服务,从农户的“造血功能”入手,有效应对“四难”,坚持长效增收。

  河北省赞皇县口头村,纺织土布的历史悠久。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得土布得到城市消费者的青睐。河北省供销合作社负责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样一个市场信息就可能带起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2006年,在省供销合作社的指导下,成立了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精心收集市场信息,改进传统工艺,立足标准化生产。依据市场信息的反馈,开发出不染色纯天然彩棉和土布时装、室内挂件等系列产品。一套质地上乘的土布床上用品可以卖到800多元。此外,在石家庄、保定等地相继开办了土布销售连锁店5家,增强了农民入社的信心。如今,专业社有社员168户,带动1218户农民参与到生产经营中,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涿州市义和庄乡的增收困局在于资金。由于贷款难,致富项目很难发展起来。后来成立了南荒生猪养殖专业社,社外出面担保,社内互助联保,化解了资金“瓶颈”。几年来,累计在信用社借款26万元,用于长期资金短缺的社员户发展养殖。同时开展了互助式社内融资,农户出栏生猪所得资金暂存专业社,资金不足可以从专业社暂借,不计利息。现已累计内部调剂资金77万元,方便了农民生产用资金。

  解决农民生产技术难题,实施科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是农民增收的另一个有效途径。丰宁县鱼儿山镇的农民在建社前,由于蔬菜生产上的盲目性和管理上的粗放性,增产不增收、不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时有发生。绿源蔬菜专业社组建后,根据市场行情和订单情况,组织入社的115户菜农种植时差蔬菜3万余亩,并从上海购进优质菜籽,分户建档、入户指导,使菜农初步掌握了合理施肥、适度喷药、防疫灭病的技术要领,使菜农初步掌握了合理施肥、适度喷药、防疫灭病的技术要领,当年仅种植时差蔬菜一项就增加纯收入2万元。

  卖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所有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而承德县石湖果品专业社通过树品牌、搭平台、建市场,广开销售渠道,有效地解决了问题。专业社申报注册了“石湖”牌苹果,使得每斤苹果多卖两毛钱。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近30万元。专业社还先后同京、承、唐等客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按照客户要求组织社员种植,收获后,按等级统一编号装箱、统一标志标识、统一调度销售,严格杜绝社员“一锤子买卖”高价销售或“恶性竞争”低价倾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经营风险。

  涉县王金庄花椒专业社是全国百强社,当地农民收入的70%来源于花椒,该社70%的发展则源于合作社事业的一批志愿者。此地盛产的大红袍花椒曾闻名全国。但由于当地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花椒却出现了“卖难”。在带头人曹新江的带领下,专业合作社先后在全国8个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创办了专业网站,注册了“中国花椒网”、“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小杂粮之乡”三个网络实名,并在百度、雅虎等多家网络进行推广,产品先后出口到日本和美国。仅2007年,就销售花椒1560吨,实现销售收入3548万元,利润36.5万元,二次返利15.3万元,分红6.6万元,社员户均增收926元。昔日卖不出手、卖不上价的花椒,如今变成了山区农民的“摇钱树”。

  清苑县玉米专业合作社是国家级玉米标准化示范区。县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标准化种植的农民张宗汉每亩玉米纯收入近600元,比没有纳入标准化示范区的普通农民多100多元。截至目前,县供销合作社已领办和创办专业合作社18家,入社社员1.4万户,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

  高碑店市新城镇素有种植胡萝卜的历史,但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品种良莠不齐,商品率低。市供销合作社在2000年以新城供销合作社为依托成立了胡萝卜专业合作社,为菜农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注册“美参”牌胡萝卜,投资建设冷贮能力200吨的冷库和蔬菜批发交易市场。目前,种植户已由过去的七八个村发展到现在的三乡两镇13000多户,种植面积也由过去的3万亩达到现在的5万亩。专业社促进胡萝卜等各种蔬菜交易累计9000多吨,交易额2700万元,助农增收860万元,产品远销俄、蒙、韩等国。目前,这个项目已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农业成长型支持项目,并被国家技术监督总局确定为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

  据悉,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发布助农信息35981条,组织会员单位参加会展、考察等经济交流活动702次,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58亿多元,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得农户人均增收700多元。

  二、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

  滦平县养蜂协会为了提高当地农民对养蜂产业的认识,协同新蜂养蜂专业合作社组成“产业发展宣讲小组”,编写养蜂技术教材。协会深入全县11个重点乡镇、29个重点村,逐村逐户巡回培训。同时邀请滦平县王文祥、于景才等养蜂大户进行典型介绍。协会和专业合作社2007年还聘请国内权威专家杨多福对全县养蜂户进行集中培训,推广蜜蜂养殖新技术“数控养蜂法”,并在安纯沟门、火斗山、邓厂三个乡建设“数控养蜂法”科技养蜂示范基地。蜂农今年新增蜂产品产量达到800吨,比去年的产量翻了一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了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渠道。

  宽城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很多农户在退耕禁牧后找不到发展出路。但宽城县供销合作社经过多年调研,发现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黄岑生长。由于黄岑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宽城县供销合作社适时组建了板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划定科技示范园区,组织种植户外出学习,开展技术推广。县社聘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为首席专家,组建了全省第一个热河黄芩仿野生种植技术传播站,举办技术培训班58场次,开展技术咨询1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全县连续2年实现上万亩规模种植一次性保全苗,形成了百里仿野生药材产业带。

  专业合作社所引入的现代生产和经营方式,影响并改变着农村保守、传统的观念,强化了农村劳动力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促进了农民群众向新型农民的转变。结合专业合作社项目,根据实际生产需求和农时特点,通过室内讲授、科技示范与现场指导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截至目前,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已累计培训会员4800多人次,培训农民经纪人18万人次。

  三、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维护农民权益

  在滦平县一年冬天的开山爆破中,7户蜂农的91群越冬蜂群被震散冻死,蜂农多次与施工单位协调交涉,一直得不到解决。养蜂协会得知后,迅速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并做出了详细权威的技术鉴定,为蜂农挽回经济损失13650元。自2004年以来,会员在生产中遇到的蜂群农药中毒、交通肇事、石料场粉尘污染等六起较大的突发事件,通过协会的协调,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蜂农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同时,协会也逐渐得到了养蜂户的支持,会员数量由2004年建会之初的169户发展到目前的720户,养蜂规模由1.25万群发展到6.3万群。2007年全体协会会员年产各种蜂产品1530吨,实现纯收入1680万元,户均收入2.3万元,以每一个养蜂户4口人计算,人均收入达到5833元。

  石家庄市供销合作社为减少农业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担保单位,在6个县的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涉及农户4000多户,可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500万元。自1997年以来,保险产品已从最初的白菜种植保、养鱼保等一两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林木、中药材、母猪等9个农业种养殖品种。去年7月份,灵寿县近3000亩烟田遭受冰雹袭击,烟农损失惨重。市社统筹部门核实受灾情况后,通过灵寿县烟叶专业合作社补偿烟农共计35万元,使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截至目前,河北省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各类合作组织共开展维权代言126宗。这些专业合作组织不仅为农民提供产业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服务,还关注他们的权益,倾听他们的呼声,及时和党委政府沟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四、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谐农村

  灵寿县北阳沟村烟叶合作社社长高四清同时还是村委会主任,专业合作社成立后,高四清组织社员带头做义务工,动员全村男女老少,短短几天就整修拓宽了村里年久失修的一条主干道。专业社还通过农村小喇叭按时发布病虫害防治知识、天气预报、供求信息等多种农事资料。

  在河北,合作社带头人与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的情况非常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供销合作社已吸收310位乡村干部、农村能人进入合作组织领导机构。供销合作社充分利用这些基层干部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协调各方关系,为合作社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基层干部也有了用武之地,从过去的行政管理干部转变为给农民办实事的服务型干部,不少还成为本地农民的致富带头人,取得了农民的信赖和支持,干群关系进一步和谐融洽。

  此外,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村民关系也和谐起来。承德县绿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能人”尹希平,带动11户农民从事温室蔬菜种植50亩,每亩平均收入1.1万元。石灰窑乡的张如满,家庭比较困难,原来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加入专业社后,在“能人”的帮助指导下,种植优质尖椒6亩,每亩收入达5000元,一年实现了脱贫。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都在一个乡村,本身就很熟识,合作经济组织把农户之间通过生产合作关系连接起来,让入社成员把合作组织看成一个大家庭。一户有事,大家帮忙,让所有的成员都富起来成为了全体社员的心声。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