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牟定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作者:杜朝淮 来源:牟定县商务局、供销社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3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流通领域更好地贯彻党的“三农”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笔者就牟定县县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谈几点看法:
  一、全县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随着牟定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据统计,全县现有农资经销服务网点304个, 20平米以上的日用品网点477个,100平方米以上的日用品超市18个,大型专业市场6处,社区服务中心5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81个,成为繁荣农村市场,改善农民消费环境的重要力量。
  一是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网络日趋完善。目前,牟定县农资市场形成以供销社连锁经营为主导,县内外经营散户为补充的经营格局。其中,县供销社设立县级配送中心1个,镇级配送中心1个,村级店89个、服务网点116个;农业部门通过“三站”在各镇(街道)及部分村设立服务网点1个;邮政及县外经营业户设立服务网点70个,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和信息反馈服务网络,年引进药肥新品种60多种,发放宣传材料6000多份,农资供应额3500万元,保证了全县农业生产需要。
  二是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发展势头强劲。据调查,以同盛商场,共和华联超市等一批日用品超市已落入城区,乡镇、村则形成以县供销社新建、改建超市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全县已发展商业网点647个。
  三是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顺利推进。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152个,在县境内的公路沿线改造农村综合服务社73个,这些以日用品、非处方药品及农资经营为主体聚积人气,为群众解决买难卖难的问题,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农副产品流通作用明显。据统计,以安乐星贸公司,正兴集团,彝山公司,恒瑞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批农副产品购销、加工型企业已初见规模,基本形成了“龙头+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建立各类农产品基地3000多亩。
  五是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兴力量。全县已发展食用菌、茶叶、玫瑰汁、鲜猪肉、油腐乳、蔬菜、石榴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81多家,会员2.97万多个,辐射带动农民12.3万人,在帮助农民组织生产,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促进农副产品流通,限制恶性竞争,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新兴力量。牟定县食用菌协会,将原来分散的业户和资源统一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拳头对外,维护了行业利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安乐供销社下岗职工李光金,组织7户个体户,成立牟定县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年收购农副产品140多吨,解决了广大山区农户卖难的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六是各类专业市场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平台。据统计,全县建设的各类专业市场有10处以上,以东边的安乐集贸市场、同盛商场、共和华联超市、共和农贸市场、军屯集贸市场等一批市场得到提升,年交易额近200万元以上,成为农民进城经商和农副产品流通的重要载体。
  二、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工轻商思想依然存在。构筑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活跃农村经济。而从实际情况看,牟定县流通市场繁荣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距,“重城镇、轻农村”、“重工业、轻流通”的思想依然存在。二是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目前,全县各类大中型超市主要集中在城区,乡镇、村超市则少又小,尤其有5个乡镇,以街为市较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占全县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城区居民的20%,农民购买生活消费品70%以上来自小散乱差的的集贸市场和小商店。三是商业设施规划建设不到位。近年来,牟定县城市化和园区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而商业设施规划建设明显滞后,乡镇、村更是落脚,农民消费只能是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四是缺乏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牟定县日用品超市网络处于外强内弱态势,市场商品零售额及利润80%以上被外地客商抢走。主要原因是牟定县缺乏大的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即使有3户个体户在配送日用消费品,但规模也比较小,没有竞争实力。五是过硬的合作经济组织不多。目前除了食用菌、蚕槡、兴农、核桃、金风、菜地、石榴等专业合作社(协会),自身职能和作用发挥的较好外,其他专业化合作社(协会)组织大多是有名无实,经营规模小,没有起到服务“三农”的应有作用。六是再生资源行业零散经营现象较为突出。从工商部门了解到,牟定县目前登记在册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及个体业户仅有家,而无证流动经营者遍布城乡,从业人员达1100多人。这些经营者普遍存在规模弱小、经营粗放、加工落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有的甚至成为不法分子偷盗销脏的主要场所,但其经营份额较大。据分析,全县废旧物资回收年经营额约为3000多万元,而无证流动经营者年经营额就占到5%以上。
  三、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是一项民心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 “二次创业”的意见,我县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要着力建好三个中心、打造五大网络、加大四项力度、强化三项机制。
  建好三个“中心”。即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农村药品配送中心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以忠宏经贸有限公司为基础,投资800万元,建设和改造规模1万平方米,集农资配送、肥药检测与科普知识推广为一体,采取连锁直营或加盟方式吸纳社会经营业户,形成大型农资连锁集团。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计划引进外商投资1000万元,建设面积4000平方米,商品2万种以上的大型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开办直营连锁店,并吸纳社会网点自愿加盟,建立牟定县自有的日用品连锁经营集团。农村药品配送中心以县药材公司为基础,投资200万元,改造仓储面积2000平方米,药品2400个以上中型农村药品配送中心
  打造五大网络。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网络。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需求的不仅是质优价廉的农资商品,更重要种养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因此,要利用农资配送服务中心,整合全县农资经营资源,实行连锁统一经营管理,形成县有配送中心、镇有农资超市、村有农家店的三级农资供应和农技普及网络,为我县农业生产提供名优商品和实用信息技术服务。二是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由于牟定目前没有商品配送中心,当前的日用品经营网络要继续走借势发展、连锁加盟、联合共赢的路子,大力发展拥有自主产权的超市网点。要加快全县农村综合服务社提升、改造步伐,及时占领300户以上的农村市场。三是龙头带动型农产品购销加工网络。整合社会和系统资源,加大对农副产品购销加工龙头企业的人才、资金、税收政策等扶持力度,尽快培育起食用菌、蔬菜、水产品、畜产品、茶叶、油腐乳、玫瑰汁等一批农副产品龙头企业,促其膨胀规模,延伸辐射范围,提高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增值能力,保证农副产品货畅其流,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四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对全县再生资源市场进行整合,实现规模化、环保化经营。已计划投资1500万元,在县城建设占地20000平方米以上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并在乡镇、街道和有关村设立收购站,整编散户收购队伍,搞好废品的综合回收加工利用,挖掘废品资源的最大效能。五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对全县农村综合服务社逐步再增设中介、文化用品、农产品收购等服务项目,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示范样板。
  加大四项力度。一是流通网络规划建设力度。结合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城镇、园区建设发展规划,本着“便民利民,双向共赢”的宗旨,因地制宜搞好流通商业网点的规划,科学布局经营网点,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二是加大现有流通资源的整合力度。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处理好建设新网点与整合利用老设施之间的关系,对旧厂房、粮食及供销系统的网点设施,分阶段、分层次整合改造,坚决杜绝盲目新建、重复建设现象发生。三是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要站在为“三农”服务的高度,因地制宜地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重点围绕本区域的支柱产业和特色农副产品,打破行业、部门及所有制界限,鼓励引导涉农服务部门、龙头企业、村(居)委会和农村能人大户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广泛吸收农民加入,与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型合作关系。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转、合理布局、功能完善”的要求,以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加快制定农产品产地和营销批发市场规划,加强乡村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2年7个乡镇都建设1个集贸市场。  强化三项机制。一是多元发展机制。通过舆论引导、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团体或个人,以设施、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打破流通部门行业界限,以资产重组为纽带,有效整合资产、资源和业务,使优势要素向龙头流通企业聚集,增强其开拓农村市场的能力。二是跟踪考核机制。为贯彻落实好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意见》,由县政府制定考核办法并牵头,县商务局、供销社配合,定期对各乡镇、、村(居)委会及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调度考核,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步伐,以农村流通现代化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联动配合机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配送企业要严把进货关,确保配送商品质优价廉,取信于民。民政、文体、卫生、科技、邮政等部门要主动将为农服务项目融入农村综合服务社服务之中,为扩大农村综合服务社服务范围创造条件。工商、卫生、质监、商务等部门要严格监管,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资、食品、药品等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使其真正成为一项“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市场、农民得实惠”的重要工程。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