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市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召开,辽宁省沈阳市副市长王翔坤到会并作讲话,对市供销合作社2008年工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供销合作社必须把改革创新、发展壮大、服务“三农”作为工作的主旋律,这也是供销合作社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要有一种机遇意思、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要抓住“新网工程”建设这个重大机遇,居安思危、锐意改革,坚决走企业化、市场化道路,不断推进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对于下一步工作,王翔坤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增强“三种意识”,真正担负起成为“三种力量”的重担。供销系统作为政府发展县域综合服务业的重要抓手,就是要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扩大服务范围,增强带动能力,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这是回良玉总理给供销合作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不能把它理解窄了,这三个方面几乎已经涵盖了以“三农”为主的农村经济的全部工作,希望认真领会这个内容。总理给供销合作社指出了一个大的方向,提供了一个大的舞台,描绘了一个大的前景。但是真正要成为这“三种力量”,任重道远。因此必须树立“三种意识”:一是要有责任意识。国家赋予供销合作社这么大的职能,寄予这么大的希望,必须有一种责任的意识,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来完成它,要勇挑这种重担;二是要有实力意识。要成为这三种力量,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无法成为带动力量、主导力量、骨干力量。所以要在壮大实力上下功夫。没有这种实力难以承担得起这“三种力量”。三是要有服务意识。要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有了这“三种意识”,才能真正有担负起这“三种力量”的能力。
二是希望供销合作社系统能够锐意改革,锐意创新。抓住三、五年的机会,主动调整,利用已有的优势通过改革重组,在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报告讲的一句话很好:“外地供销合作社流通工作搞得好,主要是有龙头企业,以此为依托,建成了市、县、乡、村流通网络的基本框架,占据了市场份额。”借鉴外地经验,供销合作社第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是打造一个能够把供销合作社带动起来的龙头企业。有三件事要下力量抓:一是把供销合作社优良资产进行一下清理,集中起来,组建一、两个集团。供销合作社有十几个亿的资产,如果有一、两个亿优良资产组建起来,那就了不得了。工业口都很难找出有十几个亿资产的。供销合作社有这么大规模,要认真研究。这里要有资本运作的意识,资产在于运作,在于变现,不要怕打乱一些坛坛罐罐;二是要确立一个最有潜力、最有把握、最熟悉的领域作为主业,兼顾它业,作为这一集团的主营业务。供销合作社搞一个主营业务,这个主营业务可以搞得大一点,要做自己最熟悉的东西,最有控制力的东西,建立一个有主导方向的;三是要严格地按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的要求组建。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没有这种机制,集团很难搞。像商业集团,商业城、中兴,都是通过资产重组,逐渐地搞成现代企业制度,才有所发展。政府也可考虑注入一部分股份或资本,使集团能够有实力。如果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时能把企业集团做好,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三是创造性地抓好“新网工程”建设。把建设“新网工程”的任务给供销合作社是一种行政性的倾斜和垄断性的分配。供销合作社必须把它当作一种财富去规划、去建设、去经营、去管理。一是要把规划做好。经费由市里出,但一定要做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规划,它要成为搞“新网工程”的一个遵循;二是要突出农资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供销合作社业务的重头戏在于它为农业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也是一个方面,但相比较生产服务是第一位的。要学习日本对农资供应搞专营,当时放开有道理,现在搞专营或是一定程度的专营也有道理。农产品销售的视野要宽,既要研究建市场问题,也要研究发展经纪人问题,既要搞本地的,也搞外地的促销;三是突出网络建设,“一手抓网络,一手抓体系”。这件事要安排一个年轻主任抓,争取抓出全国一流的“新网工程”。
四是希望“两社一会”建设工作再上一个新水平。“两社一会”是供销合作社基础性工作,也是供销合作社植根于农村的很重要的一个纽带。领办的专业性合作社,尤其是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社,要走在全市的最前面,数量要最多,质量要最好,在这方面要起一个带头作用。而且专业合作社从流通入手是最有力的。要把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作为发展农村综合服务业的一个先行官,在模式创新上下功夫。
王翔坤最后指出,一是组建集团,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如果县区条件具备,也可以搞企业化的经营。二是“新网工程”,设500万元专项基金。主要是跟着项目走。三是一些项目可以一事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