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留痕

作者:靳国君 来源:中国供销合作网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四十二年前,一九六四年九月,我由松花江地委调到省报松花江记者站工作,从此开始了记者生涯,那年我23岁。回首往事,弹指一挥间,给人以历史的回味,时光的重温,人生的理解和时代的足音,记忆中常常是工作上的大事和生活中的小事,同志的面容和岁月的形象交相涌现。
    当我回忆起自己那时的采访活动,有的已如历史烟云远去而模糊,有的则仿佛是在昨天,人仍然在现场中。细思量,给人留下记忆最深的往往是时代特点最鲜明的。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上旬,我省在哈尔滨市举办了戏曲现代戏汇演,上演的剧目有《赫哲人的婚礼》、《雪岭苍松》、《三少年》等各市地参演的二十几个剧目。当时参加采访的有政教部副主任杜广义同志,记者有王家彬、甘露等同志,甘露是美术编辑。汇演后期有一天,记者站站长姜宗昌打电话叫我回去,说另有采访任务。他说,省委书记欧阳钦要求在现代戏汇演后,农村文化活动也要易风移俗,春节前要提倡挂新年画,省报要做好宣传工作。编辑部决定我和摄影记者于敏立即去肇东县报道革命年画进村的情况。
    我和于敏十二月十八日到肇东后,和肇东县委宣传部的同志、县新华书店副经理孙凤兰、农村售货员董金山和县供销社的同志等,下午就奔往向阳供销社。那天天气晴朗,白雪皑皑。我们抄近路踏雪走了一段横垄地。摄影记者于敏当时正在壮年,长得胖胖的,人却很有风度。他性格乐观、开朗、风趣幽默,工作认真负责。他虽然已经走得大汗淋漓,还在给我们讲法国大菜的做法、俄罗斯面包的风味,不过那天晚上我们在供销社吃的却是中国的油饼。这次采访他出了很多力。
    第二天,县供销社在向阳大队举行革命年画展,我在现场采访,于敏不断地拍照。按编辑部的要求,我要在三天内组织一块专版,写出一篇通讯,还要发表五六位农民的访谈,同时配发照片,任务很重,第二天我和于敏商量,我写通讯已经很紧张了,请他分担三个农民的访谈任务,余下的由我采写,于敏说:“小靳你放心,我分担三个没问题。”按编辑部的要求,我们在三天内完成了任务。这组专版的责任编辑是张东耀同志。他新闻业务很过硬,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充分肯定了这组专版稿件的质量,同时也进行了精雕细刻。稿件见报后,我们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喜看革命年画进村来
     ——肇东县新华书店和县供销社在向阳大队新年画展览

    肇东县新华书店和县供销社,在向阳公社向阳大队供销部联合举办了一次革命的新年画展览。他们通过边宣传、边出售的方法,把革命的新年画,一张张送到了农民手中。
                                           锣鼓声中看画展
    十二月十九日,锣鼓声喧。刚吃罢早饭的社员们,兴冲冲地拥进大队供销部,争看新年画展览。
    新年画拉满院墙,挂满屋子。尽管天气寒冷,社员们照样在院子里,里三层外三层地看画。屋子里看画的人更多,肇东新华书店流动服务员董金山被挤得只好站在凳子上讲画。他正在给一些人,讲《陪嫁的传家宝》画中人叶根土的家史。那边,贫农李才仔细端详着年画—《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手举着烟袋乐得抿不上嘴。站在他旁边的烈属刘国钧,望着一张年画,竟嘿嘿地笑起来,一个青年问他笑啥,他指着画说:“你看,那个战士和老大娘坐在一起缠红线,唠得多热火!”
    谢大娘从人群中挤到柜台前,要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和《人民的子弟兵》。流动服务员刚把画递给他,大伙一看可以选购,霎时一窝蜂似地伸出手来:“我要画雷锋的那张!”“我要《一针一线为集体》…”不一会儿,前几种画和《刘胡兰》、《夺印》、《风雪铁骑》竟销售一空。有的悬挂的样张,都不得不摘下来,卖给一再要买的社员。
    几个年轻人看着新年画,高兴得不知说啥好,他们抢过了门口服务员同志手中的锣、钹和鼓槌,眉飞色舞地敲起来,变敲边招呼:“新年画进村了!”
                                   贫农、下中农喜欢革命画
    向阳大队的群众,往年是不到(农历)腊月二十三不买画的,供销部不到时候不进画,可今年离春节还有四十多天,仅一上午的年画展览就卖出了近四百张新年画。群众为啥这样欢迎新年话?一语道破,就在于它新:人物新、思想新、色彩新。
    旧年画是无法与新年画相比的。在新年画展览中,四队一位贫农大嫂说得好:“我压根就不喜欢旧年画。上边画的女的,都是细柳弯腰的,扭扭搭搭;画的男的都是长袖子大裤腿,有的脑门上还画着一块白粉,吹胡子瞪眼,孩子看着害怕,今天谁是那样的?”有的贫农在去年就贴上了《听雷锋叔叔讲故事》、《拖拉机下乡》等新年画,他们说:“贴啥是为了学啥,要是还贴旧年画,孩子看着那上头花天酒地的,思想都要受影响。”举办新年画展览的前一天下午,四队贫农李才到供销部看到来了新年画,到生产队就宣传,鼓动人们明天去看展览,他说革命的新年画是 “开心的钥匙”。展览那天一大早,他和老伴就一先一后来到了供销部,看完展览又选购了《刘胡兰》、《书记下田头》《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给模范饲养员拜年》《夺印》《风雪铁骑》等八张画,回到家坐在炕上仔细看。住在本村的女儿,也闻讯赶来了。李才高兴地对女儿说:“自古以来什么人爱什么画。地主爱美人画,穷人爱劳动画。咱们劳动人民当家,就得挂咱的画,不挂地主的画。”他最喜欢《给模范饲养员拜年》那张画,他说:“过去我给地主喂马,一到过年就害怕,怕他来年不用咱,没处挣饭吃。现在当饲养员多好哇!受人尊敬。跟咱队一模一样。这画贴在墙上,吃完饺子讲一讲,能叫人不忘本。”多少朴素的语言和深厚的感情,表明了群众是以革命的态度来欢迎革命的新年画的。十五岁的姑娘樊彦华,听完讲解后,撕下了家中的《琵琶女》,买去了《刘胡兰》;八十岁的谢大爷一家三代人,三次看展览,三次买年画,虽然离过节还早,可是他家买回新年画《丰收图》后,就贴到了墙上;友谊大队第五队的贫农王风云,从五里外赶来,买《一针一线为集体》,说要向画中的姑娘学习。
                                         做革命人卖革命画
    这次新年画展览如此轰动全村,大受欢迎,同肇东县新华书店和供销社的同志们,发扬主动服务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从前,他们只把年画当成“喜庆品”,卖的时候都感到麻烦,因为卖时需要一张一张地卖,社员买时一张一张地挑。虽然也曾经在群众中,进行过调查,征求过意见,但主要是了解群众喜欢啥颜色的,为的是卖得快些,不积压。
    十二月十八日晚上,县书店和县供销社的几个同志,聚集在向阳大队供销部的营业室里,围在油灯下,进行准备工作。他们采用先分析每张画的思想内容、后试讲的方法,把八十多种画逐张地讲了一遍,然后又分出了种类,一直练讲到深夜。
    展览那天,他们起得很早,人人动手拉绳挂画,按着画的种类,挂到不同的位置上。一进门口最醒目的地方,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及有关描画领袖与工农兵群众的优秀年画。由于他们准备工作做得好,每个人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宣传讲解,使群众很受感动。如《陪嫁的传家宝》那张年画里,只在画的下角有一段简短的说明,流动服务员董金山却根据自己平时了解的情况,如实地讲出了浙江省农村贫农叶根土一户人家十年间的真实故事,使社员们围在这张画前不愿走。生动活泼的宣传,使群众进一步提高了对革命的新年画的认识;群众对革命的新年画的欢迎,也大大激励了他们宣传的热情。在展览会的第二天,他们又分成了三个小组,深入各生产队,送画上门。他们走一家又一家,把新年画放在炕上进行讲解,并征求群众对新年画的意见。贫下中农看得入神,董金山和供销部的苗子清背着一百多张画到生产队,两个小时就被群众选了八十多张。
    现在向阳大队供销部所进的一千多张新年画,已经所剩无几。在二百多户的向阳大队的贫农下中农家里,有的已把革命的新年画贴上,有的用纸包起来,准备把屋子打扫干净后再贴。当新年春节到来的时候,家家的屋里都将大增光彩。

    作者靳国君,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高级编辑。黑龙江省老艺术家协会顾问,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顾问。

注:本文转自:http://jinguojun.blshe.com/post/7752/219673

 

收藏本文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