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振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5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1、1974至1976年底,先后参加上山下乡、担任小学民办教师、人民公社企业赤脚医生等。
  2、1977年2月至1979年2月,在三明师范读书。
  3、1979年2月至今,先后在大田三中、大田二中和福鼎六中担任历史教师,总教龄头尾已经33年。其间的1984年7月至1986年7月带职到教育学院政史系进修。


涂振取茶文学创作经历简介:

  我是福鼎六中的一个历史高级教师,名叫涂振取,常用笔名茶痴老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就坚持利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进行闽东地域原生文化特别是闽东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考访、挖掘、研究和创作。截止至目前,已然创作有文字初稿近300万字,公开出版和发表有160余万字。其中,包括主笔编写了《宁德市旅游志》(约16万字)和《闽东历史文化名人》。已经出版和发表的作品如:《白茶魂》(20.5万字)、《太姥风情》(26.8万字)、《茶都旧事》(近40万字)和《玉佛缘》(16万字)等长篇文学专著。此外,还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和文学作品(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作品清单附后)。

  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从闽南来到了福鼎,选择了太姥山作为我终身工作和文学创作的归宿。我一边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一边进行着艰苦的业余文学创作。做文学创作,我一开始就有了承受一切的思想准备。我自认为读过很多书,历史、文学、地理、哲学林林总总,已经不记的读过多少。在读书中,我惊叹于华夏五千年文化累积深厚的同时,更深深感佩于无数参与创造这些文化的历代先人。他们孜孜于终身,无厌无悔地利用生命的每一时刻,发挥着自己的崇高理想、道德、修养和学问,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和各种不同的门类,总结着历史,憧憬和开创着未来,不断为厚重的华夏文化添砖加瓦。

  一个立志文化者,自古以来就以立德、立行、立言作为自己最在意也最得意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多少华夏先辈,为了这个人生追求和奋斗目标,历尽人生磨难,耗尽毕生精血,始成一言一书而无憾。屈指数之,如太史公受腐刑而成《史记》,李时珍历尽终身而成《本草纲目》,徐霞客跋涉九州完成《游记》,……。每常读书至此,我总掩卷而长嘘,慨叹华夏民族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鼎立于世界而奉献于世界,虽历经坎坷磨难而更能奋发图强。不正是历史上有无数民族志士、英雄豪杰和儒人智者用他们矢志不移的奉献、精神和智慧,才铸就了永固的国家长城和超凡的民族灵魂吗!

  我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平民布衣,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教书人而已。但我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子民之一,学习先辈的德行和让生命内涵最大化既是我的本分,也是我的责任。我深知,匆匆的人生生命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流失昨天而浪费今天,将使生命毫无意义。有基于此,我才立志于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投身我力所能及的文学创作,这是一种完全没有附加条件的自愿行为,是一种无悔的终身追求。

  我从事的创作既有基于传统的继承,也有创新的糅合。华夏文明当中,内涵丰富,异彩纷呈。但是,千百年来,有关茶文学的传承似乎会单薄了些。因此,我才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定位于原生茶叶文学的创作,以求用我的微薄之力为华夏茶文学作点努力。幸运的是我能工作和生活在原生白茶的太姥山地区和闽东海洋良港三都澳,通过目睹耳闻和查找阅读有关太姥山原产白茶和红茶的历史和证据,进一步了解和熟悉闽东的海洋贸易史迹,使我丰实和坚定了创作茶文学的设想,并为之付出了近二十年的艰辛采撷和创作。

  从我开始以太姥山和三都澳地域为主要背景平台,以弘扬茶文化为主题而进行的创作以来,虽然历尽了坎坷曲折之路,遭遇到无数有意无意的贬斥、诽谤和阻拦,甚至借用各种借口进行恐吓和敲诈等等。但这些始终没有影响继续业余创作的信念。我始终相信,党和政府最终会接受我的创作劳动,会认可我的创作成果能够对国民经济、对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益。

  近二十年来,我收获有约150万字的业余创作成果中,全部是原汁原味的本地域茶叶文化和原生文化作品。进入本世纪初,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国民生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富足。终于,唐宋富足社会盛行的饮茶普及再现于今日。随着茶叶的日行畅销,与茶饮生活相伴而行的茶文化又开始逐步成为社会的时尚。

  我觉得,这该是我养在深闺里的茶文学出世的时候了。经过与多家出版社联系和咨询,我了解到出版一本书,累加在一起的出版费用至少也要五六万,这样的额数可不是我所能承担得了的。后来,在文化界工作的一个朋友看过我的书稿后,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我的书稿对福鼎的旅游宣传和白茶宣传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可以争取政府和相关企业的资助来帮助解决出版费用。

  于是,我放下了一个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那份自尊和清高,开始学习与市井间的各色人等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很无能,发现是个极为低能的人。虽然遭到了无数次的拒绝,但为了作品能够成功出世,我努力培养着勇气和能力,调整和适应着社会的各种时尚,等待和寻找着机会。工夫不负诚心人,我得到了福鼎市政府和一些单位和企业最初的宝贵资助,我自己则将平日从工资上节省下来的不多积蓄(10几万元)全部投入进去,终于成功地将我的《太姥山系列文学》集子中的之一《白茶魂》、之二《太姥风情》、之四《玉佛缘》出版出来。它们的出版日期分别是《白茶魂》出版于2005年国庆后,《太姥风情》出版于2006年底。《玉佛缘》出版于2007年初。这样,我通共已经正式出版了三本书,单此三本书累加起来就有80余万字的创作成果。

  如今,我的太姥山系列文学之四《茶都旧事》已于今年五月正式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茶都旧事》是一本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共近40万字,分56章。全书以清代中晚期的太姥山和三都澳为主要背景平台,以傅义茗公子为小说主人公,演绎了一个茶人通过创制橘红(白琳工夫)和茉莉花茶到使之畅销海内外的创业过程。小说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善信宽容、勤勉勇毅与和谐爱国作为题材选择,自始自终采用了“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伦理思想对作品进行浸染。不但反映了中晚清一个茶人的创业艰辛和努力,而且还表现了其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渗透中的矛盾斗争和接受取舍的过程。同时,还力求让阅读此书的读者,能够通过小说了解太姥山和三都澳地域乃至整个闽东的产茶和茶贸历史,了解本地域丰饶的山川物产和人文风情。

  我将所有作品组成一个《太姥山系列文学》,目的就是通过我的系列文学能够比较系统地弘扬太姥山及其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原生的人文历史,特别是宣传我最痴迷的茶文化。我从小迷茶,茶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因此,对于原产于福鼎太姥山域内的白茶和红茶,对于由福鼎白茶所衍生出来的茶中名品白毫银针(白茶)和白琳工夫(红茶)等,对于这些能够世代造福于千家万户茶农茶人,能够给予无数饮茶者带来健康和美品享受的名茶名品,我愿意义无返顾地用我的所有精力乃至整个生命去参与宣传和弘扬它们。

  党的十七大制定了文化兴国强国的新理念,作为一个有近三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的我,从内心里感到欢欣鼓舞。我深刻认识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国家民族的长远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历史上,但凡一个拥有丰腴资源的地方,其发展的强劲动力无不来自于当地文化的累积与勃发。一个没有厚重文化作为后盾的地方,其政经的发展都是只是暂时的,不能持久的。我们老祖宗很早就总结出了这个道理。所以,千百年来才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祖训。过去,曾经将此祖训片面理解为是“读书做官论”而加以批判和唾弃。但是,姑且不去争论祖宗赋予其内涵是什么,我们何不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解读它,来给予它新的内涵呢?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文化或者文化落后的结果是可怕的,甚至要因轻视或者没有文化而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致力于发展地方的文化,将给予本地域的政经发展带来意义深远甚至荫及后人的强劲动力源泉,这是青史留名、功德无量、于国于民皆为有利的大好事。

  我仅仅是一个痴迷于业余创作的中学历史老师,地道的布衣百姓。虽然我于芸芸众生中显的那么微不足道,但我也立志于有生之年多做写有益于历史、有益于社会的好事。因此,我可以深入于乡间野地,可以粗衣淡食,可以长年关在书斋。我能做所能及的事,能苦必须苦的事,我将为了茶文学的创作而奋斗终身。

茶文学创成果作简介:

  涂振取,又名涂进取,字华峰,号茶痴老农,斋号龙济堂,现为福鼎六中历史高级教师。

  本人平生除了兢兢业业于教学工作30余载,深受学生爱戴和欢迎,曾多次被评为省、地、县级先进教师和先进班主任以外,还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自己的工资收入,致力于福鼎白茶文化和本地域历史文化等的考访、挖掘、整理、研究和创作。至目前,已收成创作初稿近300余万字,公开发表和出版有160万余字。其中正式出版有《太姥山系列文学》4部,在国家级报刊杂志(CN)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所撰写的论文数十篇,为宣扬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优秀历史人文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平时,本人还喜好收藏古物,主藏瓷器、玉器和木雕等。通过收藏,保留和保护了相当数量的能反映本地文化发展的古物遗留。收藏事迹在新华网华东要闻、搜狐新闻中心、新浪新闻中心、《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香港《大公报》、《闽东日报》、《中国食品报》、《中华联合时报》等新闻媒体广泛报道。

  一、涂振取事迹入选典籍和新闻媒体的报道:

  1、事迹分别被编入《2002年中国收藏年鉴》、《中华艺术界》、《中国收藏信息大观》、《中国当代收藏家大辞典》、《东方之子——民族的脊梁》等大型辞书。入选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夏收藏家”的称号。

  2、2004.11.和2005.1.《闽东侨乡报》和《宁德晚报》分别以《历史老师的收藏情结》和《收藏古物20载》报道本人的收藏情结。

  3、2004.12.23.由《海峡都市报》记者方传柳、肖春道发表《历史老师想建私人博物馆》的专访报道。并被新华网华东要闻、搜狐新闻中心、新浪新闻中心等10几家网络媒体转载。

  4、2005.7.10.《闽东日报》记者林斌、蔡雪玲以《老涂收藏记》在星期刊专题报道收藏事迹。

  5、2006.6.涂振取两则人生格言入选由张三铁主编,红旗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

  6、2008、12、3、《中国食品报》第六版刊登《“茶痴老农”——记作家涂振取》,署名记者:古羊
 

  7、2009、3、17、《“茶痴老农”——记作家涂振取》被《中华联合时报》等报刊杂志转载。

  二、涂振取部分发表作品简介:

  1、1993.12.教学论文《进行思想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编入《福建中学教学》中学历史教学论文集。

  2、1995.5.—1996.7.论文《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密苏里号”骄傲的一天》、《从国旗的变化看美国侵略扩张的历史》等18篇文章发表于福建《中学生周报》高中版。

  3、1995.9.1.参与编写初二年课外读本《中学历史课导读与能力训练》,本人执笔部分约3万余字,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4、1995.11.论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初探》在福建省历史教学研究会95年会历史专题论文评选活动中获鼓励奖,编入获奖论文汇编。该论文在2002年3月福建省职称评审委员会论文评鉴专家组获得了较高的评审意见。评审意见为:“该文联系共产国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分析中国共产党制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过程中,从反蒋抗日至逼蒋抗日及从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变化。文章内容翔实,文字通顺,条理清楚,观点正确。该文具有较高水平。”

  5、1999.6.论文《历史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由福建省教育学会编入福建省基础教育科研论文集《耕耘与探索》,该论文在2002年3月福建省职称评审委员会论文评鉴专家组获得了较高的评审意见。评审意见为:“该文谈及历史课堂实施提问式教学(正面提问、反向提问、对比启发提问、类比提问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思维空间,对素质教育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作了尝试。文章内容具体,有实用价值。该文具有一定水平。”

  6、2003.6.至2005.7.共撰写有5篇有关收藏古物的报道和论文:(1)《一件精美的书橱》发表于《中国文物报》;(2)《金漆木雕金碧辉煌》和(3)《劫后余生》发表于《中国收藏拍卖导报》;(4)《藏砚聊史》和(5)《精美的太姥山金漆木作》发表于《闽东侨乡报》;(6)《一份申报画刊的历史追忆》发表于《福建日报》和转载于《闽东侨乡报》。

  7、《民国老人陈海亮的抗日情怀》先后发表和转载于《太姥山》报、《闽东日报》、《团结报》和福建省杂志《炎黄纵横》2007年第三期。

  8、2005年11月和2006年7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白茶魂》(初版本16万余字),传记文学《太姥风情》(25.2万字)和长篇小说《玉佛缘》(16.5万余字)。

  9、散文《海上仙都,白茶之乡》和论文《太姥山白茶祖树之源考》刊登发表于《海峡茶道》2007年第11期。该杂志的国家统一刊号为CN—35(Q)0077),本期为首届中国海峡茶博会特刊。

  10、散文《残缺的壶缘》刊登发表于《海峡茶道》2007年第12期(《海峡茶道》被认为是福建省最具文学色彩的茶刊)。

  11、史传《古村采风访茶社》刊登发表于山东《中国茶叶市场》杂志2007年第12期。

  12、报道文学《收藏古茶盏,缅怀蔡君谟》和散文《登桐木关之遐思》刊登发表于《海峡茶道》2008年第3期。

  13、散文《福鼎白茶品品香》刊登发表于山东《中国茶叶市场》杂志2008年第3期。

  14、散文《慢品白毫银针》刊登发表于福建《海峡茶道》2008年第4期。

  15、主笔编写《宁德市志》中的《宁德市旅游志》和《闽东历史名人录》的福鼎部分,2008年6月完成初稿。

  16、论文《福鼎白茶的发展》在《福建农业》2008年第九期发表。

  17、论文《百年“福海关”》在《海峡茶道》2008年11期和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发表。

  18、散文《芳茗悠远话茶村》在《海峡茶道》2008年11期发表。

  19、报道文学《橘红色的茶缘》发表于《海峡茶道》杂志2009年第1期。

  20、2009年5月,长篇章回体小说《茶都旧事》正式由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小说近40万余字,分56章回,主要描述闽东茶人(商)华公子发明和创制闽红工夫茶“白琳工夫”和茉莉花茶,以及将此名茶推向全国和欧洲各国的艰辛历程。同时,通篇小说至始至终贯穿着中华优秀的茶文化和各种优良传统文化,弘杨着华夏民族优秀的创业精神。

  21、经常在中华网、凤凰博报、浙江作家网、人民文学网等发表网络论文和文学作品,如《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酩酊先生云游记》、《栖林烟雨禅心路》、《逍遥先生逍遥游》和古体诗词等数十篇。其中《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曾被定为精华帖子,获得十数家网站的转载。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