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茶香飘关外 辛勤奔波为茶忙

——记东北第一茶人赵忠武

作者:辽宁省茶文化研究会 来源: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8日  字体: 缩小 增大 繁体
 

  说起赵忠武这个名字,在东北茶界中可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赵忠武先生,辽宁人沈阳人,原任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沈阳中和福茶庄总经理。1989年被国家商业部任命为茶叶工程师。退休后积极从事茶文化研究工作,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理事、张天福与张宏达茶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级考评员,积极参与组建并兼职辽宁省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及沈阳市职业技能竞赛特约评委等职。 

    1961年毕业于沈阳第四高级中学。初涉社会的他,却一步迈入了商业大圈,一干就是四十多年。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他深爱着他的事业。他所在的单位,是沈阳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中和福茶庄。提起中和福茶庄,这是个百年老字号,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业主是关树勋,他出资聘请山东客商赵俊清,在当年盛京最繁华的商贾云集的中街地区开办了一家茶庄。当时,取“地处商业中心,和气生财,大吉大利大福”之意,定为“中和福”茶庄。从此,这牌金字招牌一直延续至今,已有125年之久。名声远扬的“中和福”被誉为“东北第一”茶庄。中和福自兴建开业以来主要经营红、绿、花、素四大茶类等几十个品种,当时在南方产茶区都有自己设置的茶园,采后由自家师傅焙炒,筛选加工,运回沈阳,再入茶庄后院的加工厂内,进行拼配、加工,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茶叶的质量和包装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童叟无欺,顾客至上”始终是中和福经营宗旨。据有关资料记载,20年代末,张作霖的“大帅府”曾经把中和福的茶叶,作为“大帅府”达官贵人的用茶首选之地。无论是中和福品高素雅的香片,还是价低应时的粗茶,都受顾客所喜爱,中和福的茶叶在最兴望时期,曾一度远销越南、蒙古和俄罗斯等地。历经沧桑的中和福,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者实行“经济统治”茶源断绝,迫使中和福不得不改弦易辙,变成经营煎饼铺。1945年光复后,市场稍有复苏、茶源渐缓,中和福才又重新恢复了茶叶的经营。但由于市场混乱,通货膨胀,经营也处于朝不保夕,勉强继续营业。

    建国后,中和福经历了公私合营,行业重新划细,在暴洪文经理带动下经营才开始又进一步活跃起来。特别是从上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经营灵活,购销渠道畅通,茶庄又恢复了每年直接从闽、浙、皖、赣等名茶产区购进正宗名品、由于原经营红、绿、花、素四大类已发展到红、绿、花、白、黄、黑、青七大茶类,达上千个品种,生意十分红火。

    “文革”后期,赵忠武正式到茶庄当经理,他秉承刚参加工作时就立下的信念一心朴实的爱上茶叶这一行,一干就是三、四十年。现在他已成为一个行家里手。

    在太湖岛上,他攀登上洞庭东山,从一位位茶农口中,记下了“铜丝条。螺蛳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的名茶碧螺春的特征;西湖畔,他解囊品敬,考证了正宗“龙井”的渊源,江西修水,他目睹了1821年英美外商“茶盖中华,介甲天下”的奖匾;在武夷山天心岩,他观赏并品味了“茶中之圣”的“大红袍”,这种茶连冲9次尚不失桂花香的真味…为了弘扬中华茶文化,发展祖国茶业事业,这位沈阳唯一的茶叶工程师、中和福茶庄总经理赵忠武先生,几乎踏遍了祖国名山、名水和名茶的主要产地。

    1991年10月,赵忠武来到杭州参加了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举办的训练班,系统地从理论上掌握了茶叶—-这门古老而又年轻并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学科。浙江的吴兴是古代茶圣陆羽写成《茶经》的地方,浙江的上虞,又是当代茶圣吴觉农故里,赵忠武在两代茶圣生活、工作和奋斗的茶叶之乡学习、考察,听到了许多茶史、茶话从各路茶博士的嘴里知道了中国茶文化是何等的源远流长。在当今世界,作为中国“国饮”的茶叶,不仅是有益于人们健康的饮料,也是与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加深友谊的重要经济文化往来的纽带。此时他深深意识到,身为茶庄的经理,他的责任不光是提高企业的效益,还要让更多的人接受“以茶为乐,以茶会友,以茶养身,以茶修德”的道理。正如鲁迅、老舍所说的那样,饮茶“是一种清福”、“是一门艺术”,这才是他一生中的崇高使命。

    在古城沈阳以往的年代里,饮茶只能是富裕人家和休闲人士的享受。如今,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茶叶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可是如何饮出健康,饮出学问,饮出乐趣,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空白。针对这种情况,十几年来,赵忠武以非凡的毅力致于茶文化的宣传、鼓动工作。他在辽宁日报、沈阳晚报,先后两次开辟了茶知识有奖征文活动,使辽沈地区的广大读者在饮茶之余领略了茶史、茶话、茶德、茶艺等诸多学问。与此同时,他还编撰了《茶叶鉴别》、《茶叶品饮》和《饮茶的好处》等讲义,到电视台讲解茶叶知识,为报刊写作《你会饮茶吗?》、《茶叶的保管与贮藏》等文章。赵忠武是一位辛勤的茶文化的鼓吹者,他活跃在古老的中街,不倦地向人们传播有关茶的历史和文化。当沈阳中街举办“周末不夜城“的时候赵忠武和员工们在中和福茶庄门前开展了饮茶知识咨询活动,他手举茶杯,饶有趣味的向群众讲述中国茶叶在世界各地的产销情况,介绍茶叶的选购、饮用和保存方法,周围的人无不感到耳目一新。在茶叶市场开放后,赵忠武发现许多人对真假“龙井”分辨不清,为了让人们了解龙井茶的特点,宣扬这一祖国名茶的传统制法,他特地赴杭州,与周总理生前视察过的梅家坞茶厂取得联系,从1993年至今,连续多年在清明前,用飞机运来头天在杭州采摘的新鲜龙井嫩芽,在茶庄门前支起茶锅,请茶厂的技师现炒现卖,让观众当场品尝,令古城的茶客们大饱眼福。一时间,“龙井茶香飘古巷”的新闻传遍沈城,就连大连的茶叶同行们也效法他们,邀请杭州技师到大连街头现炒现卖“龙井茶”了。

    中和福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百年老店。1982年赵忠武担任经理后,全年员工更加珍惜老字号的历史荣誉,保持和发扬传统的经营方式,使这家名店更添光辉。他对员工提出严格要求,女营业员一律不许化妆抹脂粉。因为茶叶有吸异味的特性,染上脂粉就影响了质量。赵忠武为了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和专业水平,多次在店内开展了“斗茶”活动,他利用这种传统评茶、斗茶和赏茶的方法,使员工的服务水平和茶叶知识得到充实和提高。

    十几年来,中和福茶庄的效益不断提高,每个员工平均年创利润3万余元,成为省市文明单位和物价质量信得过企业,赵忠武也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中和福”是沈城唯一被内贸部命名的中华老字号。

    赵忠武由于长期从事茶叶产品的经销、开发和研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他退休后曾先后在辽宁参与辽宁农科院食用菌开发中心深加工研制课题,被聘为高级顾问。同时,还积极参与和帮助沈阳于洪区解放乡开发玫瑰花研制工作,被于洪玫瑰研究所聘为顾问。最近他又为吉林省临江市深奥参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制成功还阳茶“山参鲜叶”茶,获得国家专利,现已推向市场。而且1992年还在沈阳第一个成立了茶艺馆。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在沈阳、大连、抚顺、阜新、葫芦岛、哈尔滨、大庆等市先后出现了“和静园”“明茶秋毫”“七杯茶”“品茗”“遛鸟”“仙品”“鸿兴泰”“百草园”“听雨轩”等茶艺馆。为了弘扬和发展辽沈地区茶文化事业,培养更多优秀茶行业人才,他协助中国茶道专业委员会,在辽沈地区(包括大连和鞍山)成功地组织了初、中、高级评茶员和茶艺师考评。已有百余名优秀人才获得了国家劳动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评茶员和茶艺师证书。赵忠武先生被称为东北第一茶人就不足为奇了。

    在全国茶叶市场开放后,他率先倡导在沈阳成立了中国“北方茶叶批发市场”,即中国北方茶场,对当时茶叶市场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的“建立茶叶市场的必要性”论文,曾在2004年开展的中国人力资源、科研、学术成果调查中,被评为具有一定实践探索性,开拓性的优秀作品,同时获得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以全文载入《跨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一书。他被沈阳大学茶道、茶艺培训中心聘为名誉校长,被沈阳师范大学聘为茶叶专业讲师。同时,被国家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特有工种“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辽宁不产茶,在他的指导支持下,大连旅顺老铁山从山东崂山引进了龙井43号品种,从此老铁山有了自己的茶园。

    2000年退休后赵经理仍然热心从事茶文化的传播工作,先后在沈阳皇寺路小学和南十路小学免费培训少儿茶艺,首次在沈阳举行少儿茶艺大赛。2007年12月到2008年2月,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开展茶叶贸易,他应邀赴莫斯科宣讲中华茶学。先后两次去俄罗斯孔子学院和俄罗斯中学讲学,在2008年4月启动俄罗斯中学莫斯科中学茶艺大赛,当地的中小学生勇跃参加。如549 、264、1259、1209、1361、1535、1555等共计近500名学生参加了表演和竞赛。为促进中俄师生友谊和弘扬中华茶文化做出了贡献,莫斯科共有12座孔子学院他去了7座。是东北赴外讲茶学第一茶人。

    近年来,在他在积极努力下以及在省社会科学院民俗学会的关怀下,成立了辽宁省茶文化研究会,又积极和市供销社沟通,成立了沈阳茶叶协会,这对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茶叶事业和茶文化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茶叶泰斗张天福老先生在他66岁生日时亲笔题写了“引来茶香飘关外,辛勤奔波为茶忙”的题词,他是辽沈及至东北地区的一位茶文化积极鼓动者和辛勤开拓者。

                                        

 打印文章 查看/发表评论
相关新闻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