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尧喜欢做补空白的事。他为茶做成的第一件事是1988年在薛永应教授支持下策划成立了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青年分会茶文化事业部。
1990年,陆尧担任常务副主编的《先驱者的后代—苏联国际儿童院中国学生纪实》一书出版后,爱人给了好脸色:“这本书还有点意思,算补了个空白。”没想到,打那以后,“补空白”成了陆尧做人做事的重要动力。
陆尧与“第一”联系在一起的茶事活动主要有8类:
一、茶文化研究
编研结合是陆尧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硬任务。1990年开始,陆尧在做好组稿、编辑工作基础上,积极投身茶文化与茶经济研究事业。1991年,在张跃庆、蒋哲夫、陈日新等教授支持下,筹备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研究茶业经济的学术机构——北京财贸学院茶业经济研究所,担任常务副所长;2000年,在黄速建、黄如金博士等支持下,筹备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担任秘书长。
多年来,陆尧注重从新的角度研究茶业经济、茶业管理与茶业营销,课题成果有:《蒙顶山世界茶文化博物馆整体方案》(专家组成员,撰稿人之一),《中华申奥第一茶开发经营研究》(主要撰稿人),《都匀市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课题组负责人、主要撰稿人);另参与《吴裕泰奥运营销战略》课题审评工作;已发表茶文化文章170余篇,得奖论文有:《茶饮料营销策略》、《多元化的茶业消费》、《整合资源优势,搞好奥运茶艺》、《茶产品奥运营销策略》等;补空白的新观点有:“茶艺馆——淑女绅士的摇篮”、“中日茶道师生说”、“茶文化教育培训三元结构说”、“茶馆投资与经营管理五位策略”、“茶馆三个一点经营管理法”、“奥运茶艺”、“茶企现状战斗机编队说”、“茶业哑铃型价格结构”、“茶是社会进步的润滑剂”、“世博茶经济”等。
陆尧已出版5本茶书:《99’现代茶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出版,两主编之一)、《茶话新说》(2001年出版)、《茶艺实践指南》(2003年出版)、《中国茶膳》(2005年出版,作者之一,已加印18次)、《茶韵诗魂》(2007年出版)。
二、茶文化教育
茶文化普及与传承要从学生抓起。1994年,陆尧应邀率先为北京语言大学大三年级的外国留学生讲授中国茶文化课;1999年开始,先后参与创建北京市汽车工业技工学校茶艺与插花专业、北京商贸学校茶道专业、陕西西乡中等茶业学校茶艺专业、江苏食品技术学院茶产业经济系等工作,担任顾问、名誉校长、名誉系主任、客座教授,主讲《茶文化概论》、《茶艺礼仪服务管理》、《茶馆企业文化》等课程,与阮浩耕、江万绪、陈文华等共同成为中国第一批创办茶艺专业的人。
1998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播出《杨小泽与茶文化》专题片;2004年,陆尧参与中国教育电视台“我为老师打分”节目演播,并获“最受观众欢迎奖”。
三、茶文化培训
长期以来,中国茶产业生产技术型人才较多,缺乏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陆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7年,他担任北京五福茶艺馆顾问,开始从事茶文化培训。1998年,与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创办茶嫂培训班;1999年4月创意、策划、组织国内71位知名爱茶人发表《建立茶馆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评聘制度倡议书》;2000年3月,应邀参加北京市旅游局组织的茶艺师考题评审工作;2003年9月,应邀参加北京市劳动局高级茶艺师培训资格专家审评组工作;2005年10月,参加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中心高级茶艺师考评工作;2007年,担任全国百佳茶馆专家评审委员会五委员之一。
陆尧率先提出“大力培养茶艺蓝领”和“让青春在茶艺中闪光”,强调培养会微笑的茶艺师和会促销的茶艺师。他教授121种服务应变技能、54种促销方法、反映文化品位的50个服务细节和容易忽视或混淆的11个概念,受到茶企管理者、服务员、学员的普遍欢迎。
至2009年3季度末,陆尧已主持或参与主持10期高级茶艺师培训工作,163名学员经考核全部合格,领到了相关证书。
多年来,陆尧应邀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宁、济南、德州、枣庄、邢台、沈阳、烟台、深圳、南昌女子职业学校、唐山、洛阳、石家庄、武汉大学、绍兴、都匀等处从事茶艺服务培训、茶产品营销培训、茶文化科普讲座和高级茶艺师培训与考评,学员已超过8000人。不少学员口碑相传,慕名而来。
四、茶文化栏目
“同为茶业鼓与呼”。1996年开始,陆尧先后与有关方面深层次合作,开设《北京青年报》“饮君子”栏目、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台“茶话新说”栏目、《精品购物指南》报“爱茶女”栏目、《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茶馆新天地”栏目和“茶话新说”栏目,热情宣传茶文化知识。
同时,先后20多次接受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香港《大公报》、《中国财经报》、《中国企业报》、《中国贸易报》、《人民政协报》、《北京商报》等主流媒体采访;有关采访或文章多次被新浪网、搜狐网、网易、和讯网、第一茶叶网、陆羽网等网络媒体转载;还应邀分别与于是之、蓝天野、马未都、刘仪伟等做电视茶文化节目,并多次单独应邀做电视茶文化节目;已成为百度百科文化名人。
五、茶文化创意
陆尧深深感到:创新是中国茶产业与茶文化事业的生命线。因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创新工作。他摸索出来的创新工作思路是:新增长点往往集中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以及客户喜欢的、熟悉的事物中;用20%的精力抓“绩优股”,80%的精力抓“潜力股”。陆尧已付诸实践的代表性茶文化创意有:北京青年旅行社小天鹅酒家茶膳项目(1993年)、北京茶馆女杰三八雅聚(已办10届)、茶话新说季度论坛(举办8届)、北京记者茶座(举办6次)、北京特色茶馆示意图(两年1次,已编印4次)、首都元宵茶会(已办4届)、茶火炬、“茶妹找福娃”、茶金条等。
六、茶文化刊物
1992年,陆尧担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城市研究•茶特刊》主编;2003年,担任《中国烟酒茶》杂志执行主编。为了扩大茶文化的影响,他请薛暮桥、冯文彬、乔羽、单士元等知名人士参加茶刊物首发仪式;第一个采访了“茶省长”习近平,并3次组稿、刊发习近平同志的文章。
七、茶文化诗歌
1992年以来,陆尧写作、发表的诗大都与茶有关。1998年,他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06年50岁时,他选编了50首自己写的茶诗结集出版。他以茶入诗,感悟哲理,抒发情怀,讴歌时代。他的茶诗曾由张家声教授在国际茶会上朗诵、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他可能是第一位在《北京晚报》同一天发表两首诗的人),在茶馆贴挂,在网络中流传,并被谱成歌曲收入台湾风潮出版公司的CD。
八、茶馆业托管
多年来,茶馆业成为拉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陆尧十分看重这一点。他花了大量的时间与心血,经常深入茶馆业一线调查研究。当他意识到托管是茶馆业高端运行方式之一后,便率先带领助手,在山东、北京、江苏等地,托管了5家茶馆,摸索出茶馆托管的成功经验和一整套茶馆经营管理制度。以至于业界有“南阮(浩耕)北陆(尧)”之说。
21年来,陆尧在编辑职业与爱茶兴趣之间走钢丝,并把兴趣变成了新职业。他的创新努力慢慢得到所在单位和茶界的认可。目前,他的主要事茶职务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理事,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茶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世博会中国名茶招商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等。
2009年10月两节的8天假期,陆尧依旧是在马连道、茶馆和办公室度过的。他说,能够为茶做点补空白的事,得益于茶文化肥沃的土壤,得益于社科院比较宽松的环境,得益于高麟溢、于观亭等茶界前辈的关怀,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同事们、学员们的共同努力。与“第一”为伍很光荣,要继续做下去。
“时尚吃茶去,传杯世纪楼。壶中天地大,谁个写春秋”?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503 京ICP备09054041号 | 提供信息请发至 | ![]() |